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02 09:50:51瀏覽297|回應0|推薦0 | |
2016-10-31 台灣高等法院法官 尊敬的許宗力院長,恭喜榮膺新職。在司法沉痾已到了非總統親自召開司法國是會議不足以解決困境的此時,您可是任重而道遠,責任千斤萬擔。司法公信力何以淪落至此?說來巧合,十七年前台灣民主轉型伊始,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主導各項司改工程的總設計師,也就是司法院前院長翁岳生,竟是您的老師。當時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統統都是他的學生,如果有心要改,怎會一事無成?套句資深司法前輩所言:「究其根本,書生通病,不怕苦,不怕難,就怕罵!只要清譽受損,立刻躊躇猶豫,拖延再三」,還望您記取教訓,別再重蹈覆轍。 誠如您所言:「台灣其實有相當數量優秀而勤勉的法官,也具備先進法治國家應有的重要法律制度」,而長期以來,尤其是一九九九年召開的司改會議中,我們已經就許多訴訟制度變革形成重大的決議。因此,司改的關鍵,絕不再是進行書齋內的空論,而是一如您在新聞稿中所說的:「秉持鋼鐵般的意志,劍及履及的精神,推動務實的、深刻的、效率的、有感的司法改革」。今後的司法改革既然必須幹實事,就要不怕得罪人,敢為天下先,不僅要挑戰法律人的既得利益,顛覆傳統的司法文化,更要時時與政治人物及名嘴博弈、與公民社會開展對話。以下是個人對於您推動司改的幾點建言: 第一,保護憲法與民主,向有權者說不:依照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的研究,傳統中國是人類社會第一個建立「非家產制」的現代國家,但法律從未成為約束政治權力的根本力量。而今,台灣之所以能夠成為少數將政府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華人社會,您所身兼的首席大法官一職所從事的工作,無疑發揮了重要的職能。而今,小英總統即將親自主持的司法國是會議,或陸續啟動的轉型正義工程,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分寸拿捏不當,極有可能危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脆弱的司法獨立,並破壞政黨間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因此,還望您堅守「憲法守護者」的職責。 第二,與公民社會開展對話,共創憲政民主文化:台灣雖是個主權在民的社會,但歷經長期的殖民與威權統治,許多人仍殘留臣民與順民的思維,這是司法公信力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們不僅是民主國家,更同時是「共和政體」,在這種體制下,政府權力分散由相對獨立的部門行使,並以不同方式向人民行使,共和制既保證公民的民主與積極性,又被設計用來抵抗「多數人暴政」的保護機制,而司法權正是扮演這樣的功能。近幾年來,隨著學校法治教育的推動、公民運動的崛起,台灣開始有邁向公民社會的契機,則從事審判的我們,即該透過判決等各種可能的機會,與公民社會開展對話。最近幾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勇於對通姦罪、同性婚姻、死刑存廢等議題表達看法,即立下了典範。 第三,打破司法黑箱,貫徹程序的正當與公開透明:審判是個說服的工程,不僅必須在最後的判決中善盡說理的義務,更必須在審判的過程中展現程序的正當與公開透明。但從大法官近三年才開一次言詞辯論庭、最高法院統一見解不是開庭而是召開內部會議做成決議等等作為來看,似乎意味從大法官以下,法官們凡事喜歡在黑箱中做成決定。因此,為打破人民對司法黑箱的刻板印象,除了您倡議的多舉行言詞辯論之外,各級法院所定事務分配規則、分案要點等影響人民訴訟權益的相關規定,應一律公開上網,並應建立能強化法官自我負責的資訊公開制度。 第四,滌除法界的做官文化,適才適所決定法官人事:台灣司法備受詬病之處,主要包括判決歧異、正義遲來、裁判品質不佳等等,這些問題的源頭,很大原因跟我們採行的圓筒形訴訟制度與法界的官本位文化有關。然而,十七年前的司改會議既已決議要改採金字塔型訴訟制度,何以迄今尚未能完成立法?原因很多,但與法界的升官文化脫不了關係。因為想要光宗耀祖,我們有全世界最高員額比例的終審法院法官,翁前院長因未能堅定改革,以致功敗垂成。而今,如果要解決這些司法的病症,除了必須儘速推動訴訟制度變革之外,更重要的是滌除法界的做官、升官與年資期別文化,用人唯才。 第五,破除情面,落實權力分立制衡、權責相符的審檢分立制:憲政民主社會創立檢察官之制,原在於希望藉由審檢分立,節制公權力,以確保人民權益。然而,由於台灣的法官、檢察官出身同一個訓練系統,一向有嚴重的「院檢一家親」現象。而長此以往,犯罪偵查未納入司法改革的主要議題,於是檢警調的濫權追訴,屢有所聞;至於違反偵查不公開,製造輿論審判,更是今日法官從事審判時所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因此,司法改革應破除情面,除了修法根本解決問題之外,目前馬上可以做的包括:在判決書中明載起訴、公訴與上訴檢察官之名,讓他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更應強化起訴審查制、實踐聲請交付審判制度的控訴原則,並訂定違反偵查不公開的課責機制。 改革免不了陣痛,更必須得罪人,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而台灣做為華人社會的一環,過度強調人際往來的和諧性,成為我們的文化特色之一。尤其是法律人是個小圈圈團體,彼此之間往往有配偶、親友、師生、同學或同儕的關係,為了和諧,特別重視禮貌、輩份與中庸等觀念,罔顧私誼與公義的區辨、是非與善惡的判斷,以致鄉愿文化盛行。而今,在部分人士質疑再任有違憲疑慮之際,您仍不計謗譽接受任命,想必對這塊土地與台灣司法,有著相當的熱情與使命,請排除萬難,戮力推動改革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