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13 05:53:28瀏覽330|回應0|推薦1 | |
2013/06/11 這一端,是全台的缺工危機,主計處統計的缺工人數逾23萬,企業界大嘆找不到人手,訂單接了也吃不下來;另一端,是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連年超過4%,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3%,排行亞洲冠軍──這還是扣除派遣、外包、非典型就業的數字。 缺工與失業各走極端,無法核配,最後總要怪罪年輕人不願從事基層勞動,指責他們怕吃苦不學技術,卻不曾站在就業需求的這端提問:為什麼沒有合適的工作得以承接日漸普遍的高學歷人力?台灣製造業為什麼還在低技術、高勞力、重體力的初級產業裡打轉,無以昇級?產學合作為什麼不以培養人才為核心,而淪為免費的職前訓練所?為什麼經濟政策只片面討好資方需求,卻未考量勞動者的職涯發展? 就市場經濟的供需邏輯而言,若工人供過於求,不免會降價以求;反之則帶動薪資上漲。「缺工」意謂著工作機會多於就業需求,若非人力確實不足,就是勞動條件太低,無法吸引失業者投入。舉例來說,近年來的護士荒,暴露護理人員極度扭曲的勞動現況。因應之道,絕不是趕緊引進國外護士補充人力,或公費培訓新進護士以強制綁約,而是面對集體的不當勞動條件:促成醫院輪班合理化,調整休假與薪資。甚至更進一步,全面檢討醫療商品化的制度性影響,造成醫院以利潤為導向而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行為,更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缺工」是工人集體對勞動條件不滿的警訊,以離職、不就業的形式展開社會罷工,冀求的無非是更合理的勞動條件,同時也督促雇主改善勞動環境,或提高技術以有效運用人力。在整體經濟結構上,維持一定程度的「缺工」,讓產業無法自滿於既有的生產模式,也有助於促成企業轉型。 但在台灣,「缺工」卻履履被企業主拿來威脅政府開放引進廉價移工,滿足其降低成本的真正需求。企業既有穩定的便宜工人可用,舊有獲利模式尚能苟延殘喘,又何需轉型?政策性快速「補工」的結果,似乎緩和了衝突,實則打壓工人需求,延緩產業昇級,反而使真正的社會矛盾隱而未現。 在一片景氣低迷中,馬總統昨日(6/10)接見「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訪問團」,喜氣洋洋地宣布:至今年四月底,才施行半年的台商回流方案,已達到預期投資金額的八成以上,計有1,700億台幣的投資計畫,將創造2.7萬個就業機會!看似風光的帳面數據,其實不堪細究。鮭魚回流,跨部會審查會議密集召開,貼心減省行政流程,方便台商取得便宜的工業用水用電用地,國發基金且透過金融機構提供台商低利貸款,融資高達投資額的百分之八十。部份台商回流投資的錢,也許還不如借貸的多。 至於2.7萬的就業機會,將如何兌現?今年初,首波回流的指標性台商可成企業公開抱怨缺工,表示月薪四萬元卻招募不到工人。隨後即遭網友踢爆,可成的新進員工,本薪不到二萬元,卻被迫超時加班。四萬元月薪,指的是輪值大夜班與假日無休,一人當二人用的日夜操勞血汗錢!難怪缺工。 供不應求,工人的薪水卻未因應而漲。 從來,「缺工」就是企業交換廉價移工的通行證,無往不利。1992年,因應雇主以缺工、產業外移威脅,台灣立法正式引進移工,他們以特殊的「配額」方式短期受僱,被剝奪自由轉換雇主、長期居留的權利,薪水也遭全面抑制至最低工資。二十年後,當年出走的台商因海外投資環境丕變極思回流,台灣政府又配合大幅放寬移工進用比率達40%,並給予五年內豁免外加就業安定費的優惠。 以移工作為台商回流的誘因,勞委會更破天荒贈送「預核外勞機制」大禮,允許台商設廠後得以先行引進百分之五十的移工,俟本勞招募過半,即可全額聘用核准的移工。也就是說,回流台商完全不必擔心「缺工」的問題,本勞招募不足,還是可以先用移工,未來移工人數超過本勞,也要等一年後官方抽查被捉再說。眾所週知,勞委會查察人力嚴重不足,「預核」形同放水。 企業缺工,不依供需原則來調解人力,反而以政治手段介入,源源不絕供應不得換老板的廉價移工,連帶也壓低本勞的勞動條件,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危機。台灣的經濟政策,不以提高人民所得為主要考量,念茲在茲的全是GDP的空頭指數,這正是統治階層的政治選擇。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