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3 08:49:44瀏覽773|回應0|推薦2 | |
文●林君純 2013年1月4日 人的一生中,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小學三年級最重要;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塞越多、越適得其反。 《時代》(Time)雜誌報導,安妮‧凱西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Donald J. Hernandez)所下。 課業變難,強弱分歧關鍵 但是,為什麼是「三年級」?赫南德茲解釋,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源於《聖經》詩句,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差者越差的兩極,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他強調,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 此外,去(2012)年12月,科學雜誌《認知》(Cognition)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還會埋葬創造力。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研究小組說明,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老師口中得到答案,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大、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中學或大學,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表現在閱讀、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 知名評論網站石板(Slate)說,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別人還學不到的事」。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期望大班幼兒學會小學生的知識,反而錯過黃金期,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鄭醫師補充: 對國外的學生而言,小學三年級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這不禁讓我想到知名的美國教育家L.羅恩.賀伯特提到學習障礙對一個人學習的影響,特別是「誤字」現象,最終會導致一個人放棄學習,以下內容摘錄自《學習技術》這本小手冊:誤字是一個不了解或誤解的字。跳過一個不完全了解的字而繼續讀下去,會使人很明顯的感覺到茫然或精疲力竭。 心不在焉的感覺以及緊張的歇斯底里可能會隨之而來。 一個人不清楚或不了解某個字之後,就會感覺困惑、不能了解並無法再學習下去。一個人有沒有領悟力取決於是否有誤字。心理學家花了很多時間想把這個原因找出來,卻沒有找到解答。 很多學習的困難都來自於誤字。學習中的誤字產生許多的心理反應,誤字就造成愚笨,及許多不受歡迎狀況的主要原因。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卻不知所云?那麼,在這一頁的某個地方,你一定跳過了一個你不認識的字或誤解的字。不知道你到底在讀什麼?這是因為你略過了你不了解或定義錯誤的字。誤解或不了解的定義,或是未定義的字,甚至會使人放棄學習並逃離課程或教室。這種離開的方式叫「突然離去」(blow)。 我們都知道有些學生一開始興致勃勃的學習,但之後卻放棄了,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課「太無聊」或「跟他們之前想的不一樣」。他們去學習技能,或去上夜校想拿學位,卻從未堅持到底。不論他們的藉口多合理,事實上他們放棄了這個課程或離開了教室。這就是突然離去。主要原因只有一個:誤字。 對小學生而言,如何從小了解學習障礙對一個人學習的影響,並利用學習技術去除學習障礙,真正了解學習的內容並能應用所學,這是關鍵。有興趣的父母,可以透過《學習如何學習》這本書的資訊來幫助自己的小孩擁有完整的學習能力,不至於在日後因為學習障礙而放棄學習,造成遺憾。 【版主的話】 小3.小4時 正迷戀著古龍 金庸 司馬翎等人的武俠世界 鎮日拜讀到廢寢忘食 到小6畢業我才驚覺到 許多書牆都北我啃光了 那時雖有許多字詞也不明其意 但也沒影響到閱讀的興趣 可能故事的魔力吧 但大1讀到艱澀的精神分析 佛洛姆 佛洛伊德等人的許多大作 可能需要較好的基礎吧 反而有「突然離去」的挫折 小說家厲害之處 就在引人入勝才循循善誘或宣揚他所謂的觀點 理論家、法律家、教育家在此 似應要有小說家的敏銳與文筆 如此才可入木三分般的傳神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