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7 18:41:38瀏覽852|回應0|推薦4 | |
兒童心理學家Victoria Talwar畢生研究兒童說謊現象,特別是孩子如何發展是非觀念,以及兒童如何學習說謊。2009年,她在世界各地研究兒童行為道德發展,除了北美、歐洲以外,也包括中國、泰國。最後,她的研究來到了西非一所學校,姑且稱為A學校。這所學校奉行類似英式或加拿大式的教育方針,嚴格但合理:不良的行為會被口頭訓誡、取消特權或留守,但沒有體罰。 附近有另一所B學校,奉行的較接近法國過去的傳統,學生必須遵守非常嚴格的行為規章,踰矩者將受到嚴格甚至暴烈的處罰。每天兩次,會有位「執法者」把行為不檢的孩子帶到後院,在眾多學生面前挨木棍;而行為不檢包括沒做功課、忘記帶鉛筆到學校、以及最糟糕的--說謊。 這兩所學校距離只有幾公里,學生的社會背景也相當,只是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對社會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個完美的研究對象!於是,Talwar和其他同僚從兩個學校各找了3歲和6歲的兒童們面談,同時進行經典的「偷窺遊戲」。 這個遊戲是這樣進行的:孩子在與研究者玩幾個遊戲建立關係之後,被告知接下來要玩猜謎遊戲。孩子必須面對牆壁坐好,研究者會在她身後拿出一個玩具並發出聲音,要孩子猜猜看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聲音。只要猜對3次,就可以拿到獎品。在2次簡單的題目後(警車、哭泣的娃娃),接下來就是障礙題了。Talwar會拿出一個沒有聲音的玩具(例如填充玩具貓),同時打開一張音樂卡片;很顯然地,這題會考倒孩子。 在孩子回答之前,研究者會故意離開房間一會,同時警告孩子不可以偷看。孩子們幾乎無法遵守這項指示--在差一步就能夠得到獎品的這一刻,偷窺的誘惑是如此強烈--房間門闔上以後,幾秒鐘孩子就會轉身偷看(他們當然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錄影下來了!) 研究者回到房間時,會故意發出聲音,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轉身面對牆壁。當孩子得意地給出正確答案時,研究者會接著問他們有沒有偷看。 孩子會說實話還是說謊?第一個讓Talwar震驚的發現,是B學校學轉頭偷窺的等待時間。大多數學童(包括A學校)等不到10秒鐘就會趁機作弊,但B學校的學童平均等了更長的時間才回頭偷看--甚至有長達1分鐘的!這是內在紀律的證明,不是嗎?然而,無論年齡,所有的孩子在第一時間,都對偷窺說了謊(「我沒有偷看啊!」)。 當被進一步質疑時(「但是,你怎麼有辦法知道這是玩具貓呢?它並沒有聲音。」),A學校的3歲孩子,會立刻承認自己說謊,或勉強說一些藉口來支撐謊言;但6歲孩子則有能力說出可信度較高的故事,而且面不改色。然而,B學校的學生不僅全員說謊,而且他們還都是同年齡中的高手;有的孩子還會先假裝猜錯,好讓研究者以為他是用直覺或刪去法來摸索答案。而不論3歲或6歲,他們都「堅決否認」偷窺,而且在被質疑時也展現了充分的自信去維護自己的故事。 對B學校的孩子來說,說實話「經常」會讓他們受罰;但無論多微不足道的謊言,被發現則「必然」會帶來皮肉之痛。所以即使只有3歲大,孩子也學會賭上一把,採取「如果有可能受罰,那就說謊吧--只要夠小心就好」的邏輯。哲學家Sisella Bok曾推測,孩子們發展出說謊的習慣做為最後防線,以對抗體力和社會力量遠超過他們的成年人。因為說謊而被處罰,將迫使孩子們的防衛心變得更強,發展出更高超的說謊技巧。 Talwar和其他的研究者建議,培養誠實可靠的孩子,最佳的策略就是相信他們,教導孩子享受誠實的愉悅(「孩子,聽到你說實話而非謊話,比什麼都讓我高興!」),而不是灌輸謊言被揭穿的可怕。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一個誠實較為有利的環境。達爾文也曾寫下:「一旦這個孩子透過正面鼓勵和肯定,慢慢被教育,他很快就會變成一位值得信賴、坦承、心細的人。就像大家所喜歡的兒童那樣。」 對人類的說謊行為有興趣嗎?看看這本「不說謊,我們活不下去!」,也許會顛覆很多你對說謊的觀念喔!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