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5 11:14:16瀏覽228|回應0|推薦1 | |
薪資審議委員會八月將基本時薪從預定的一一五元壓縮到一○九元。然而,此壓縮方案至今仍卡在政院審查階段,政務委員管中閔十二日竟強烈表示針對此案持「很強的保留態度」。 首先,二○一一年勞委會統計「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就業人數約七十萬人,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收銀員、餐飲服務生、事務工作人員。此七十萬勞工絕大多數皆採時薪計價,或領最低月薪,而這樣的勞動人數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六.五%。管院士一言「僅惠及外勞」即抹除了底邊勞動者的存在。青年受限於時間、經驗,就業選擇往往偏向於彈性高之部份時間工作;而中年二度就業者也傾向於從事此類工作,此二族群之貧窮化相信管院士並不陌生,當CPI走升政府卻壓抑其薪資調幅,豈非使其生存困境更加嚴峻。 其次,七十萬「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勞動人口集中於「批發及零售業」與「住宿及餐飲業」,此二產業明顯是供應國內需求,其售價即組成國內CPI的一部分,當CPI調升也就代表其售價調升。既然如此,又豈有所謂比照CPI指數調整基本薪資是變相加碼企業成本之類的說法?再來,此二產業之服務均為「非貿易財」,其他國家廠商無法輸入類似服務與國內廠商競爭,因此,即便國內調整基本時薪,又豈會使類似企業廠商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受阻呢? 真實的狀況是,依主計處產業關聯統計,二○○六至二○一○年「批發及零售業」貢獻我國GDP從二.二兆左右增加到二.五兆,期間成長十四%;而廠商的營業盈餘從一.一五兆成長到一.四兆,期間成長二十%;相較之下,受雇人員的報酬卻僅增加四%。過去這些廠商早就藉由各種方法使附加價值流向企業利潤,目前調升基本工資僅能部分平衡分配扭曲,管院士卻描述成對廠商經營之洪水猛獸,熟稔總體經濟的管院士難道不知道所謂「生產要素分配」越來越不均衡的現象,與其對受薪階級的傷害嗎?(作者為經濟研究員)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