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3 11:02:27瀏覽426|回應0|推薦2 | |
歐債危機持續深化,歐洲國家雖然不斷在召開各種高峰會,希望能在紓困及減赤上做出最後的努力,但人們其實也知道這只是個拖死狗的過程,歐元區仍必須發公債籌資紓困以應付屆期債務的壓力。單單二○一二年即需再發行二一八○億歐元公債,屆期債務也有一六七○億歐元。這些舊債新債的壓力,及減赤砍福利預算所造成的人心不滿及社會動亂,二○一二年內歐元區瓦解的機率已大過五○%,除了德國外,歐元區實質上已進入衰退階段,情況仍在惡化中。 除了歐債危機外,美國的情況其實比歐洲更為嚴重。美國過去長期公私借貸舉債,總負債至少一二二兆美元,這包括聯邦政府公共債務、民間債務及社福資金缺口在內。債務與借貸吹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金融海嘯即是泡沫破裂所致。但美國並不在加稅減赤上做努力,而是聯準會不斷加印鈔票,企圖維持泡沫。事實上這種救泡沫的政府投入,它對經濟的乘數效應已極稀少,這也是美國可能推出第三波一兆美元量化寬鬆的原因。但這種為了克制危機其實是在製造更大危機的手段,只不過是在綁架全世界為更大的全球危機添加柴火。 因此,美國長期趨勢預測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ry S. Dent)的這本《二○一二大蕭條》現在推出,對全球的政府、商人甚或民間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警惕省思作用。鄧特二世指出在二○一二至二○一四年間會有八十年一次的重大蕭條。二○○三年諾貝爾經濟學家魯卡斯(Robert Lucas)曾大膽表示:蕭條預防的方法在過去幾十年已經解決,但自金融海嘯以來,諸如魯卡斯等一流學者已飽受抨擊,就好像三○年代大蕭條也毀掉像哈佛學者費雪(Irving Fisher)等許多人的學術地位一樣。與那些學者的缺乏預警批判能力相比,鄧特二世在本書裡能根據現實資料,指出美國政府的政策偏差,並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佐證,預見到以通貨緊縮為核心的蕭條即將來襲,它自有其分析的透視力。 沒有人希望蕭條來臨,但不幸的是,由於當代經濟學家的偏執及政府的無能短視,金融界的自以為是,他們似乎真的以一種奇怪的合作方式,將全球推向新的蕭條形勢。當代金融專家已有人指出現在已到了經濟大報應(Great reckoning)的時刻,而蕭條可能即是最大的報應。當今的美國儘管形勢日益嚴峻,但美國政府仍在飲鴆止渴地一波波狂印鈔票,並一廂情願地希望能挽救一點頹勢,而整個經濟界則選擇性地根據操作面的訊息而自我中心,卻不去注意大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在經濟判斷上失去了準則。這時候,我就想到了當今所謂後自閉經濟學(Post-autistic Economics)的一些反省。 所謂後自閉經濟學乃是二○○○年法國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一群經濟科系師生所提出的概念。他們透過網路連結的方式,發起一項學術訴求,他認為當代經濟學家已成了一種自閉的學科,主流學者只是在搞一些言不及義、不問世事的抽象數學遊戲,似乎有了數學的形貌它就成了科學的一支。因而這些師生主張經濟學和經濟教育一定要打破自閉,重建它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廣度及深度,恢復它與真實社會的聯繫。巴黎高等師範師生的這項訴求並不孤立,接著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也都提出了類似的主張。 這只是經濟學界的第一度概念式的反省,二十一世紀初現實經濟尚未出現夠大的問題,現實性的反省動力不足,當然只能在概念上表達他們的質疑。這種第一度的反省,可以二○○二年美國經濟學家黛德瑞.麥克科隆斯基(Deirdre Mccloskey)寫了一本小書《經濟學的祕密之罪》,該書即可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第一度反思做註腳。黛德瑞原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因對主流經濟學不能認同而辭職。她在該書裡細數了經濟學的自閉之失,例如都在搞不切實際的教學模式,不會去問該問的問題,對經濟學及相關知識的原典缺乏興趣,對重要現實問題已產生惰性的麻痺等。 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學反思 後自閉經濟學的第一度概念性思考,要到了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才進入第二度現實問題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起源則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大哉問。二○○八年十一月五日英女王至倫敦經濟學院為一棟新大樓的落成啟用剪綵,她在致詞時當著許多知名經濟學家的面表示:「金融危機太可怕了,但為何沒有一個人看見它的到來呢?」英女王的大哉問,對經濟學術界不啻為指責與羞辱。她的話自然促成了後自閉經濟學的二度反思。反思的問題有:為什麼大家都對泡沫的形成那麼習慣性地麻木、缺乏警覺?已有人質疑說是經濟現實製造著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意思是說經濟學已成了合理化經濟現實的工具,這種情況何以致之?近代凱因斯主義當道,使用公共支出以刺激景氣已成了一項教條,不斷增加的債務因此形成,債務在功能上等於已被當成了稅,當一個國家已把債務當成了「經濟的永動機器」,債務已注定成了最大的泡沫。 這種情況又是怎麼造成的?人們總是在指責人心的貪婪,但貪婪的投機其實是一切條件的匯集,當長期超低利益,而投機商品又不斷被製造,難怪美國遂一個個泡沫不斷出現,最後必然是美元本身即淪為泡沫。當一九九○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持續擴大赤字收購民間債務救經濟,當時美國即譏之為「金融社會主義」,那麼今天的美國豈非是更徹底的「金融富人社會主義」?美國持續加印鈔票,這等於是在對全球做著通貨膨脹支出,它只會增加匯率保護主義的風險,因此一波波的量化寬鬆將使全球伊於胡底?當美國長期舉債,並將債的危險性視而不見,這種對債的態度,也是近代許多國家如歐洲等債務危機深重的道理。 因此,本書乃是後泡沫經濟的重要長期趨勢預測之作。他在書中根據近年來新的反省,不認為一波波的量化寬鬆會有任何實效,而是形容對毒品上癮的人用更強的毒品來治療,這只會造成風險性更高的股票債券新泡沫的出現,並在全球範圍中引發更嚴重的匯率戰與貿易戰,這部分其實都已在發生中。在鄧特二世的現實裡,現在的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進入大循環的寒冬期,它會以通貨緊縮為核心,人們將偏向節約與儲蓄。鄧特二世對美國當今的政策走向完全不以為然。而他的論點其實是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基礎,他認為這波寒冬期的蕭條,乃是為下一次復甦的循環做準備,由於資訊的發達,下一次的復甦將以更個人化、人性化與環保化的新服務產業為主力,近年來已被討論到的新「支持經濟」(support economy)即是它的架構。 當今世界的經濟判斷在變,經濟現實也隨時可能鉅變。鄧特二世的觀點無論是否被同意,但他的聲言值得被聽聞!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