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投資就要過苦日子 鈔票與信心拉鋸
2012/06/07 19:27:26瀏覽194|回應0|推薦2

Money 2012/06/06 【撰文/李兆華】

看主計處的統計數據,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只上揚了1.44%,物價漲幅並不大。群益投信海外部投資長葉書弘解析:「就經濟學定義來說,現在確實不太算通膨;就投資市場來說,物價有上漲就叫通膨;對民眾來說,其實是感受到錢變少了、變薄了,不管物價漲幅多不多,痛苦感受就是會飆高。

通縮來了 苦日子才真正降臨

這種「感受上的通膨」,代表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將不斷減弱,從今年百貨公司營運狀況就知道,業者直呼「買氣比金融海嘯時更冷清」。美國財經作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更是提出嚴厲警告:歐美的債務問題太龐大,只想靠印鈔票解決問題,但消費者信心卻不斷下降,到最後,民眾有錢也不敢花,企業生存困難,全球經濟將陷入大蕭條。

如果消費者長期不願意花錢,那麼大家要擔心的不是通膨,而該認識一個目前僅在日本發生過的經濟現象:通貨緊縮,簡稱「通縮」。台經院6所所長楊家彥表示,「通縮和通膨相反,因為人們預期未來不景氣,物價還會下跌,所以縮手不消費。結果預期自我實現,物價真的再便宜也沒人想買,對經濟發展極度不利。」物價下跌,聽起來對民眾應該是好事?其實不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類天性,因此推動了經濟成長率和物價向上,一旦這個天性被迫逆轉,開始節衣縮食,苦日子才真正降臨。

楊家彥指出,不妨想想中國崛起的時候,因為「中國製造」太便宜,讓許多產業已經先嚐到了通縮的苦果,像太陽能、LED 出現生產過剩、大幅跌價,鋼鐵報價也陷入低迷,眾多廠商無法生存,也連帶導致成熟國家產業必須外移、國內失業率提升。

印鈔票難救市 全球面臨通縮危機

外匯專家蔡佑駿(Joe)也解釋:「人類不怕通膨,通膨代表有消費、有生產;人類最怕的是通縮,沒人消費就不需要生產,公司裁員減薪,薪資會比物價下跌得更快。」通常35歲前後是消費力最強的時候,Joe 觀察台灣人口結構,認為台灣消費力至2025年才會到達頂端,但這同時要搭配薪資來看。「台灣薪資不成長,職缺也沒有增加,資深人員遭遇減薪危機,新人出頭機會變少,這些都不斷減損台灣的消費力。」Joe 推估,台灣未來38歲時就達到收入顛峰期,導致台灣的消費力自2012年已正式反轉向下。

這股趨勢看來難以扭轉,就算是歐美大量印鈔也無解。Joe 分析:「熱錢會找到更好的去處,1990年之前,歐美代工機會大量轉移到當時有人口紅利(年輕人口多)的台灣,現在這些機會已經移往印尼、菲律賓、越南...而且台灣的儲蓄率太高,沒有消費衝勁,加上房地產貸款嚴重擠壓了其他信貸和支出,台灣未來只有通縮,難有通膨。

哈利.鄧特二世則認為,現在的印鈔政策只是「用吸毒減輕痛楚」,美國債務占GDP的比率和1929年泡沫頂端相比,足足高出了5倍,因此泡沫破滅的後果,也將比1930年展開的10年蕭條期更嚴重,中國長期的過度投資,更將造成「東西方泡沫連環破」,「未來10年,通縮是唯一可能產生的情況。」哈利.鄧特二世鐵口預言。

錢變薄、購買力下降 靠投資才能避免苦日子

似乎我們的未來正籠罩在沈重的氣氛中,但是大華銀投顧副總經理鄧盛銘笑說:「我身在金融業,就沒有預期通縮的權利!」這句話讓人莞爾。在他看來,短期內因為全球信心低落,「厭消費」的狀況會持續,民眾也願意忍受負利率把錢存在美債或定存,但是自2009年以後,經濟還是「以令人不耐的速度在成長」,所以他雖擔心通縮,卻不認為會真實發生。

康和投顧總經理陳冠賀和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也認為消費信心是受到短期影響。兩人都指出,之前政府宣布「一次性」的油電雙漲,讓民眾「一次性」被痛到,警覺心大起,立即停滯消費。其實國外的各項原料報價已經開始明顯下修,不用太擔心物價上漲問題,有些店家趁勢亂漲價,是造成民眾壓力升高的潛在原因。

通膨和通縮 錢會往哪裡跑?

通膨現象:資金氾濫、物價持續上漲,要積極投資,才能超過物價上漲速度。

投資策略:原物料、能源、實體資產會是通膨時期上漲最快的物資,通常被認為是抗通膨概念。

通縮現象:市場資金短缺,物價下跌,此時錢變大了,但收入可能變少。

投資策略:投資要趨向保守,找尋在景氣低迷下仍持續成長的產業,例如生技醫療、民生基礎用品,或是把錢投向沒有通縮困擾的國家。

 

相關閱讀:

1.認識【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20720

2.通貨緊縮怎樣變成超級通貨膨脹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63753

3.謝國忠:滯脹將最終接管一切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110854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52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