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4 11:55:52瀏覽313|回應0|推薦1 | |
傳染效應恐將衝擊銀行 〔記者盧冠誠、高嘉和/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發佈最新報告示警,中國近年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體系」,面對該國經濟成長趨緩及房市降溫,相關信用風險正持續上升,恐透過傳染效應衝擊銀行資產品質,加重經濟下滑風險。由於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高度連結,一旦中國發生信用危機,政府應審慎評估其衝擊效應。央行上週發佈年度「金融穩定報告」,彙整去年至今年四月國內外經濟及金融情勢的最新發展,分析可能影響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所謂「影子銀行體系」,意指行使銀行功能,卻不受或少受監督的類銀行體系,包括民間借貸管道如當舖、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或是私募股權基金、個人理財等銀行財富管理業務。 借貸規模估逾40兆台幣 根據野村證券的估計,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恐達八.五兆人民幣(約四十.二兆台幣),ANZ澳盛銀行更估算達十兆人民幣(約四十七.三兆台幣)。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最大風險,就是大幅飆升的民間借貸利率,去年還有特定地區年利率超過一○○%,甚至被形容為「中國版次貸風暴」,當融資成本不斷推升,風險就會進一步擴大,民間違約率也將直線上升,為產業、經濟、金融埋下未爆彈。 央行表示,中國實施利率與信用分配管制,造成資金供需失衡,加上金融機構准入限制使信貸市場由國營銀行寡占,不利民營企業取得資金,導致銀行體系仲介功能有所不足,各種形式的影子銀行應運而生。 民間借貸利率大幅飆升 由於中國為紓解二○○九年信用擴張過速引發資產泡沫化及物價上漲壓力,二○一○年起改採緊縮貨幣政策,並針對過熱的不動產部門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採行監管措施。 央行指出,受中國貨幣緊縮政策及房市降溫措施影響,許多企業被迫求助於「非正規」銀行融資管道以彌補資金缺口,更助長影子銀行體系蓬勃發展,整體社會的借貸規模快速成長。 央行表示,鑑於當前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且房市降溫,影子銀行信用風險持續上升,恐透過傳染效應衝擊銀行資產品質,並加重經濟下滑風險,宜審慎注意後續發展與影響。 加重中國經濟下滑風險央行金檢處副處長蘇導民表示,由於兩岸金融尚未完全開放,本國銀行貸放給中國的百分比也不是很大,所以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目前對我國金融穩定影響有限。 蘇導民指出,如果哪一天兩岸金融真正開放,隨著資金往來越來越大,則中國金融穩定對我國影響就會擴大,這部份央行將密切關注。 炒房+影子銀行 學者︰中國經濟正泡沫化 〔記者盧冠誠/6.4台北報導〕 中國高成長神話破滅,去年十月至今,幾乎所有西方媒體轉向聚焦經濟泡沫化問題。學者表示,中國房市炒作與「影子銀行體系」,讓泡沫破裂已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現在進行式。群策會昨舉辦「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由於台灣與中國緊密經貿關係,因此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甚至泡沫化問題,成為與會學者討論的重點。 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劉錦龍表示,中國經濟泡沫來自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目前的經濟成長由營建業成長所支撐,其背後是來自於不動產價格高漲,這種情況與傳統的泡沫化現象完全相同。劉錦龍指出,再來是中國的信用高度擴張,又來自於未受政府管制與保障的龐大影子銀行體系所提供,目前這樣的泡沫化破裂現象正在出現,令人有充分理由去擔心中國金融與經濟危機。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金融海嘯爆發後,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指責美國推出QE1、QE2(第一、第二輪量化寬鬆),實際上,中國這段期間信用擴張的規模比美國大很多,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他痛批,馬政府常誇大中國經濟機會,早晚會出問題。 馬政府誇大中國經濟機會 劉錦龍說,台灣廠商必須注意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台灣的政府更應該告訴廠商及國人,與中國經濟高度連結的可能禍害。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張嘉玲則表示,中國消費佔國民所得只有三十五%,投資佔比卻是高達五十%,且半數來自房地產投資,無法創造未來的消費,加上國有銀行資金信用的過度擴張,隨時都會有經濟泡沫化的隱憂。張嘉玲強調,台灣若持續增加對中國的出口與投資依賴比率,等同於將自身未來的發展寄託在一個隨時會爆發危機的環境。 【版主的話】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的「2010年十大預測」,就將中國經濟泡沫破裂列入其中。以前預言中國崩潰,會成為少數的異端,容易被貼上反中的標籤,如今中國經濟已是泡沫,卻成為多數經濟學者的共識,差別僅在於破裂時間點,以及破裂後衝擊大小的不同看法。 相關閱讀: 1.己成負債大國 中國經濟的債務危機(2010.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307715 2.經濟名家看中國 ---- 節錄(2011. 3)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963832 3.中國民間年息逾70% 壓垮中小企業(2011. 7)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597287 4.何志成:未來3個月樓市或現斷崖式下跌(2011. 10)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