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29 13:36:46瀏覽193|回應0|推薦0 | |
2016-06-23 中國與台灣到底是什麼關係?按照北京國台辦公開明示的講法,可以總結是:不臣服就「修理」的關係;怎麼修理?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人數可能減少,就是其中一項。換句話說,中國把觀光人數的放鬆與收緊,當作是對台戰術的一環,絕不是政治歸政治,觀光歸觀光。 中國觀光客服膺在政治需要的指導之下,以過去八年台灣政府的政策呼應與配合,發展成觀光客源約四成都來自中國的市場現實,確實在政黨輪替前後,形成不少國人關注的壓力熱點。 這股從年初開始逐步升級的期前恫嚇,若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所完成五月份來台旅客統計數據對照,可以觀察出若干效應。其中,中國客較去年同期確實減少了一成二,但是日本客成長一成六,韓國客成長一成七,東南亞成長一成四,美洲客成長一成五,歐洲客成長一成九,中東客成長三成六,總計單月來台旅客八十八萬二五六五人,增加了一萬六千多人。至於六月、乃至接續的暑假旺季,可能會是新一波的考驗,但是情勢並非如水龍頭一關就斷水的悲觀想像,應是事實。 如果從人數上來細究,五月份的來台旅客中,中國的三十二萬七千人之外,日本十四萬五千人,東南亞十二萬六千人,韓國六萬四千人,而中客短少的人次也剛好由這幾個國家或區域的增加旅客所平衡。如果再由客層結構來比較,目前中國每天團客的配額五千人,多數是低價團、一條龍的購物團而言,以上數據的實質內涵勢必要重新評價。 這些初步現象,說明了人類的行為是動態的,即使是夾縫中的大樹,也有時間、堅定、根基、向上、向光五項成長因素的「大樹理論」,來驗證生存法則。因此,中國政府能不能拿中國觀光客來修理台灣,端視我們的決心與行動。 台灣是在二○一五年因來台旅客突破一千萬人,正式成為觀光大國,同時觀光客成長率也躋身全球排名第十,這個量之所以能夠衝出來,中客有其貢獻,但是箇中存在台灣觀光品質被拉低的隱憂,不論是業者與消費者皆了然於胸。這個矛盾的情結,因為中國政策性修理,意外的被打開,剛好讓台灣可以在這個關鍵時刻加速轉型,朝質化來努力。 觀光局曾經規劃二○一五到二○一八年的四年間,將中客來台的年平均成長率控制在二.六%左右,中客以外市場的年平均成長率應達五.八%;新政府現在接手後,只能做最壞打算,就是把中客數定位為負成長,加碼衝刺其他市場。有鑑於此,幾個基本配套必須有效解決,日韓東南亞各國語言的導遊人數要立即補充,旅行業電子商務發展要迅速提升,放寬特定友好國家的旅客簽證,要積極外交交涉,甚至旅遊行程的安排,也需要針對不同國家的習慣喜好,提出新的客製化路線,以豐富台灣的旅遊樂趣與深度。 即使如此,台灣亦不須排斥中國客源,在排除國安顧慮後將如何提高自由行的來台人數,應當作重要的產業目標,政府則採取政策工具加以引導,同時也將港澳的旅客列為擴大開發的首項,這類平均消費高、素質整齊的觀光潛在區塊,目前都還有很大的拓展與成長空間。觀光局應該自訂標竿,並且定期檢討達成率,才堪為稱職。 觀光產業擺脫淪為肉票,不僅是中央政府的戰略,更是地方政府的財源,高雄市最近的數據很有意思,那就是去年到高雄觀光的八○六萬人次外國遊客,香港成長了四倍,達到一百六十萬人次,其中農業旅遊成為水果靠進口的港客所大為青睞,足見台灣在改善旅遊環境的過程中,如何尋找更多元的優勢,必須同步到位。 山不轉路轉,何況路是人走出來的。如果今年的暑期過完,觀光局的報表攤開來,台灣人可以通過這嚴厲的修理,全方位地在來台旅遊的考驗上交出質量並濟的成績,一舉「轉骨」,那麼,其所能帶動的信心指數,絕對可以外溢到遭受紅潮催逼的各領域。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