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三次世界性大蕭條必定到來 ---- 劉軍洛
2011/10/12 07:42:46瀏覽547|回應0|推薦0

2011-09-12 

    首先,我們關注一個中國豬肉的過程。2011年一季度中國豬肉價格開始出現加速度上漲,中國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中國養豬業已經進入小型工業化產業時期因為,大量中國本土小型養豬戶(規模在30頭以下)已經被20062010潮起潮落的中國豬肉價格全部消滅了。那麼,目前這場中國養豬業的小型工業化產業的建設中,由此產生的中國豬肉價格迅速上升會再次讓全球經濟演變成第三次大蕭條嗎?

200810月的世界性大蕭條是簡單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嗎?美國次級債規模為1.30兆美元,中國中央銀行購買了4000億美元;其他國家購買了3000億美元;只有6000億美元在美國金融部門手上,6000億美元才占到美國經濟規模4%4%的消耗,並且真正的消耗1%都不到,就可以讓一個全球結構性最好的經濟體陷入有史以來第二次大困境嗎?

200804月,正因為中國豬肉價格創出歷史最高記錄,從表象上導致中國通貨膨脹上升,結果中國央行當時荒唐地瘋狂縮緊中國地區貨幣政策,才是成為引發200810月全球性大蕭條的主要原因。really

回顧1930年世界性大蕭條的爆發,正因為19281930年全球大規模貨幣性黃金流入法國地區,法國中央銀行人為縮緊貨幣政策,在當時成為了造成1930年世界性大蕭條的重要原因。20032008年,中國地區吸納了全球大部分貿易盈餘,而2007年下半年全球最富裕的貿易盈餘國家卻是在瘋狂地性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並不是大規模擴大中國地區居民消費,導致中國低價產品繼續衝擊全球市場和人為造成中國地區居民大規模緊縮開支以及中國股市大崩盤。

200804月份,中國央行的貨幣目標僅僅是為了抑制中國豬肉價格暴漲,但是中國地區人均消費能力卻低得可怕,根本不構成中國通貨膨脹上升的結構性基礎。因為,中國居民必須把自己收入的45%用於食品開支,這才是中國通貨膨脹所面臨的荒唐問題,難道沒有人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盈餘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中國僅僅只是需要大幅再大幅提高中國居民工資收入和大規模削減中國政府開支,就可以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避免200810月世界性大蕭條的爆發,包括有效管理好中國的通貨膨脹。

人類世界的問題,只是我們不願意知道我們過去的愚昧。迄今為止,全球市場沒有真正理解200804月中國央行愚昧的貨幣政策,所以,全球第三次大蕭條的爆發還將被中國豬肉價格製造出來。2010年下半年中國央行採取了瘋狂反擊通貨膨脹的緊縮貨幣政策,進入2011年一季度,中國豬肉價格開始出現加速度上漲。所以,為什麼第三次世界性大蕭條爆發的時間會在2011年四季度到2012年一季度呢?

一、中國目前經濟體內貨幣存量在近80兆人民幣,2011年初中國市場的貨幣交易價格將會進入上升到年收益率15%25%週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高利貸交易週期。如果有20%30%的貨幣存量通過一年時間是用年收益率15%25%定價,那中國市場到2011年四季度到2012年一季度就需要用三至六兆人民幣進行債務成本結算。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在40兆人民幣,一年最佳增長才創造四兆人民幣財富。

二、希臘國家財政赤字是GDP150%10年期債券殖利率在15%,中國地區的債務結算必然會即刻推動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希臘等國家債券殖利率暴漲。

三、20117月美國金融監管《陶德-法蘭克法案》的正式實施與2012年《巴塞爾協定III》開始的加熱。

四、201110月,美國財政政策將由寬鬆政策向中性政策轉變。

五、2009年~2011年美國中央銀行伯南克的量化貨幣政策,產生了世界流動性由美元套利交易者提供的結構流動性。因此,目前全球風險資產是美元套利交易者大量繁殖的結果,這將導致世界今後無法進行合理的債務結算。

六、2011年開始的美國嬰兒潮的大規模退休以及歐洲的結構性高失業率。

毋庸置疑,我們離人為製造的第三次世界性大蕭條是這麼的近。

相關閱讀:

1.劉軍洛:我們離全球第三次大蕭條還有多麼近2011. 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952395 

2.何新:20112012,全球大蕭條時代降臨?2011. 3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952094 

3.中國嗆美︰好日子不再2011.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515387 

4.倫敦騷亂蔓延 20年來最嚴重2011.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529133 

5.「占領華爾街」擴大蔓延全美2011. 10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713349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72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