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評論:馬政府債務大洞 財務呈現重大危機
2011/08/03 12:52:39瀏覽410|回應0|推薦1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一直籠罩在國家債信危機中,歐洲債信危機在歐豬五國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之間,此起彼落,解決了一個又冒出一個,似乎沒完沒了,如火燒連環船,形成全球經濟復甦的隱憂。無獨有偶的,歐債危機暫時緩解,美國又爆發提高舉債上限的爭議,共和民主兩黨各有堅持,互不相讓,八月二日的截止日迫在眉睫,僵局卻依舊,全球金融市場為之震盪,最後即使獲致解決,美國的經濟與國際信譽恐也受到重大衝擊。而台灣在國際債信風暴中似乎是未受波及的旁觀者,然而檢討我們的國家債務真相,果真能獨善其身,安然度過危機嗎?

最近幾年國家債信危機接連爆發,看似偶發,其實恐將成為常態。依據商業周刊統計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政府負債從18美元暴增到近43美元,成長138而同期全球的經濟產值(GDP)則從32兆美元增至63兆美元,只成長96經濟成長明顯低於政府負債增加的速度。因此有人形容這是一個全球大債的時代。而近十年來,我國政府舉債的速度也不遑多讓,從二○○二年的二兆八四九三億元到今年底預估的四兆九二一五億元,增幅達到七十二%。而且舉債速度最快的就是馬政府執政這三年,已連續三年舉債超過四千億元,中央政府債務餘額與馬政府上任時相較,債務淨增加一.二六兆元,相當於民進黨執政八年累積的債務。

馬政府經常辯稱台灣債務問題並不嚴重,不能與歐美相提並論。理由是:一、我國舉債未達法定債限;二、我國幾乎沒有外債。事實上,我國中央政府法定債限是前三年平均GNP(國民生產毛額)的四十%,目前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四.六兆元,約佔前三年平均GNP的三十四%,今年底債務餘額將達四.九兆元,佔前三年平均GNP三十七%,距離舉債上限只剩下三、四千億元舉債空間,若以現況馬政府每年增加約四千億元債務,不出一年馬政府就掉入與美國政府一樣的困境,必須提高舉債上限。由此觀之,台灣的債信怎麼會沒問題?

尤甚者,上述的政府舉債金額只是中央政府部分,若加計「非營業基金舉債」七千多億元、「地方政府債務」六千多億元及潛藏債務十五兆元(主計處因未將「既成道路徵收補償費」及「農保虧損待撥付款」計入,對外公布潛藏負債僅十三兆元),政府總負債已超過二十一兆元,平均每人負債超過九十一萬元。這樣的負擔豈能謂之不嚴重,企圖掩飾太平?

債多並非一定是壞事,若是政府的舉債能夠投入公共建設或獎勵扶植產業發展,則可帶動經濟成長,稅收亦可同步增加,還債能力亦同時增強,如此則借錢發揮了最大效用,因此債務縱然很多,也不足為慮。但反觀台灣過去三年舉債增加一.二六兆債務,卻不見任何重大建設,若從這角度檢視,台灣的財政顯然已陷入可怕的險境。

其一,政府償還債務的本息,必須靠稅收,但台灣舉債大增的同時,財政狀況卻加速惡化,根據財政部統計,二○○九年及二年,全國稅收連續兩年短徵;且二○○九年稅收短徵二千五百多億元,寫下史上最慘紀錄。其二,馬政府不顧債務劇增,為了討好企業與富人階級,遺贈稅由五十%降至十%、營所稅由二十五%降至十七%,老百姓的綜所稅只小降一個百分點,平均每戶只減稅幾千元,使國庫收入銳減,入不敷出,如何還債?最嚴重的是,經濟號稱大幅成長,但三角貿易卻逾一半,台灣工作機會並未增加,稅收自然也無法受益。因此,由數字看來,馬政府執政債務增加一.二六兆元,稅收卻尚未回到二○○七年金融海嘯前的水準,等於債務增而稅收反而減少,財政狀況實已呈現重大風險。

任何國家的債信是否惡化,不是由絕對的數據加以判斷,而是要看該國的經濟成長、就業率、稅收等。台灣舉債未必多於多數國家,但在馬政府這三年急速惡化,加上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發展缺乏遠景,稅收似難有改善,政府債信終將超過民眾所能負荷,壓垮國家財政。

*老馬大舉借債  年輕人還  ---- 王有康*

財政部日前表示,去年我國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六%以下的申報戶,占全體申報戶的七成六,繳納稅額卻只占全部納稅總額的七%;而適用稅率四十%的高所得族群,申報戶雖然只占全體申報戶總數不到一成,但是所繳納的稅額卻占全部納稅總額的四十七%此一數據顯示我國國民所得分配不平均的現象日益嚴重!

事實上從稅收面來看,將遺產稅由最高五十%的累進稅,減為一律十%的固定比率稅,以及營所稅的大幅調降,都是造成近年來國家財政黑洞的主因。加上目前馬政府舉債累計金額已接近公共債務法規定的上限,就算以新債養舊債,最後還是要靠人民納稅收入來還債,可以預見的是,我們這一代的大幅舉債與消耗揮霍,必將由下一代年輕人辛苦打拚繳稅來清償這一筆數兆元的龐大債務負擔,財政上可怕的「租稅代際移轉效果」在台灣已經隱然若現。

如何解決台灣M型社會的龐大貧富差距,讓台灣不至於像希臘或冰島因財政破洞而淪落為破產國家,才是馬政府必須正視的財政黑洞危機(作者為公務人員,台北市民)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49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