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7 06:02:09瀏覽323|回應0|推薦2 | |
2011.3.23 自由社論 日前,馬英九總統兼任名譽會長的「國家文化總會」悄悄改名為「中華文化總會」,那些跟馬英九志趣相投的人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儼然與對岸的中國專制政權聲氣相通。現任會長劉兆玄表示:兩岸的「中華語文資料庫」已經正式開始,它將吸納有關中華文化的各種養分、資料,變成全世界最完備的中華語文的資料庫。另外,還要辦一個盛大的漢字藝術節,以及閩南文化節。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國家文化總會」一詞,至少較具有包容性,堪稱公約數。然而,馬英九們卻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甚至把台灣視為中華文化的分支系統,所以非把「國家」改為「中華」不可。這是因為,馬英九處心積慮要把台灣全面連結到中國,於是乎,台灣的文化也要連結到中華文化的「偉大旗幟」之下。現在,國共兩個中國黨除了有共同的政治語言外,更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價值」,「中華文化總會」的政治意涵為何,不言可喻。 改名後的「中華文化總會」看板,改由刻正大力鼓吹增加高中文言文的某位書法家執筆,馬政府文化政策的政治正確,彷彿又倒回威權統治時代了。不過,以往兩蔣統治期間,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至少還堅持漢賊不兩立,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如今,馬英九之傾中媚共,早已喪失了這種政治骨氣,取而代之的則是以文化為幌子,以一個中華文化來偷渡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 可議的是,馬英九們將「國家文化總會」改名為「中華文化總會」,還欲蓋彌彰地解釋說,這是因為先前為甲骨文申請世界記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文化總會是「國家」機構。按照此一邏輯,試問馬英九們,先前以「中華民國」名義申請「重返」聯合國,也屢屢在中國阻撓下遭到拒絕,是否「中華民國」也應該改名,以避免類似困擾?再問馬英九們,縱使要改名,為何不改為「台灣文化總會」?非得要捨近求遠叫「中華」? 其實,滿腦子「中華」、「中國」,正是馬英九們國家認同謬誤的根源。馬英九們觀看台灣,永遠都是使用「中國史觀」,只看到「一部台灣史,可以說是一部漢民族在台灣的開拓、經營和移民史」,卻看不清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全景。而究其實際,馬英九們看到的不過是台灣與中國相關的部分切面。真正的實情則是,至少一萬多年前,台灣便開始了多彩多姿的史前文化;十七、十八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已有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居住。到了近三百年,荷蘭、西班牙、鄭氏政權、大清帝國、日本相繼統治過台灣,台灣於是成為一個容納東方、西方文明,融合大陸、海洋文化的場所。如此豐富的台灣,豈是「中華」的衍生物? 從馬英九們常用的基本字彙,可以輕易透視他們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一個中國」、「中華文化」、「漢字藝術」、「閩南文化」,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中國」朝下俯視的觀點,在那樣的異樣眼光之下,台灣淪為一個「地區」、「部分」,毫無主體的意涵,毫無自主的必要。目無台灣的主體性、自主性,馬英九們自然就以極為高傲的姿態,打算以「國共兩個中國黨私相授受」,來強行取代「台灣的前途必須由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來決定」,諷刺的是,後者卻是馬英九上次大選的嚴正聲明! 將近三年來,馬英九的「改名運動」還真不少。民主紀念館恢復為中正紀念堂,以尊崇那位獨裁者;外賓來台,要改稱來「華」;申請加入國際組織,要改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即為中國的台北);官員不宜稱中國,要改稱「中國大陸或大陸」;台灣淪為「台灣地區」,至於身為總統的他,則只希望中國來人稱他「您」;現在,「國家」又改為「中華」了。也好,馬英九改愈多愈好,因為台灣人民正可把他看得更透,而大大提高了在下次大選的防詐騙能力。 版主的話 國共兩個中國黨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價值」並無妨 只是要解釋清楚 這個價值是甚麼 民主 法治 人權 這普世價值 應是前提吧 最最重要的是 有無以台灣為主體在思考 若無 甚麼美麗的詞彙 都只是天邊的雲彩 中國黨不敢告訴你的是 欣賞天邊的雲彩 要先經過地上的一坨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