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5 07:36:12瀏覽761|回應0|推薦1 | |
(2010.04.12)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成立十年以來,我很少見到會員們的市場情緒如此低迷或消極。經歷了30年漸進的市場改革之後,許多在華外企彷彿意外遭遇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30多年來,外國企業一直在中國受到歡迎。它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技術以及管理技巧,建立起了不僅令自身受益、同時也惠及競爭對手的供應鏈,同時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它們的貢獻一直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突然之間,政治上的進展和監管方面的限制彙集到一起,釀成一杯危險的“雞尾酒”——許多公司從中嗅到了保護主義氣息。儘管在某些領域(比如金融服務業和零售業),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但在許多行業,外國企業的挫折感遠比中國政府意識到的更為明顯。 我第一次聽說有(外國)企業考慮完全撤離中國。它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並非因為它們無法與本土對手競爭,而是因為它們厭倦了在一種無法預測的商業環境裡苦苦掙扎——在這種商業環境中,它們失敗的可能性似乎被人為地加大。 我還聽說一些大型企業準備制定戰略,將未來的部分投資撤出中國,轉投其它亞洲國家——那裡市場環境更加透明,也更容易預測,這意味著更為安全和穩妥的投資機遇。 由於這些企業群情激奮,歐盟和美國方面的政策制定者們也劍拔弩張。中國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局面:經濟陷入困境的西方國家政府將愈發大肆抨擊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 外國企業是中國潛在的重要盟友,而中國卻有可能在最需要外國朋友的時候,疏遠這些企業。正當外國企業可能與中國並肩反對保護主義的時候,它們的感受卻正日漸惡化。外國企業在保持市場開放和貿易流動方面有著既定利益。它們本應向布魯塞爾和國會山進言,支持自由貿易。而事實上,它們卻在質問,為何中國企業集團可以自由進入外國市場,而在華外國企業卻得不到同等待遇。它們在質問:為何吉利(Geely)能夠收購沃爾沃(Volvo),而外國汽車製造商仍然必須要組建合資企業,才能在中國生產汽車? 要擺脫這種局面,中國政府首先要通過具體、可衡量的舉措,給外國企業吃下定心丸:即中國將恪守加入世貿組織(WTO)時的承諾,為所有在華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舉例來說,去年提出的“本土創新”法,要求政府採購傾向於基於本土開發的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儘管官方對我們的質疑作出的回應,一直讓我們感到鼓舞,但我們現在需要證明——通過具體行動——這些措施並不像目前人們所感覺的那樣,只是為了迫使外國競爭對手退出某些特定市場。 第二個舉措是持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指出,缺乏溝通是中國領導層與國際企業關係中的關鍵問題,他承諾將更頻繁地會見外國企業。這非常必要。 無論中方承認與否,在華外企和歐美政治領袖眼中,中國存在形象問題。它可以改變這種看法,但不是通過堅持推行構思拙劣、旨在設置障礙的政策——或是疏遠天然的盟友。 最近,中國歐盟商會提出了改善中國商業環境的500多條建議。去年11月,我們提出了如何解決工業產能過剩這一普遍問題的建議。歐洲企業是中國經濟成功及其經濟未來的合作夥伴。我們準備就如何最好地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展開討論。但這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在談判中受歡迎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雲程的Comment】 作者Joerg Wuttke,是中國歐盟商會會長,言論具有代表性。 所謂的「現代性」就是可預測性。中國的不可預測,自己也終將受損。 中國不能自滿於獨特,顧盼自雄。但是,中國就是會這樣。 中國,一向自視甚高,懷抱著種族主義,看不起「中央帝國」以外的文明。 它的行為,沒什麼道理,就是「文化的反射動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