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06 07:51:01瀏覽168|回應0|推薦2 | |
2015年11月06日 回顧中國的商業銀行發展歷史,自從1993年底四大行變身為商業銀行後,經過1994年到2001年七年的運行,之後出現所謂「技術性破產」。2001年9月末,四大行不良貸款率達到了45%,劃轉壞賬1.3萬億到四大資管公司後,不良貸款率降至26.62%。 為解決銀行危機,當時的中共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債務劃轉、政府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匯豐、英銀、淡馬錫等,到境內外股票市場融資上市。另外一個幫助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是,隨著中國大量外資的引進,中國經濟與投資進入高速增長期,銀行業得以擺脫危機從而進入了高速增長期,融資規模迅速增長。 中共央行網站數據顯示201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22.86萬億元,是2002年末的8.27倍,年均增長19.3%,與同期名義GDP的比率為193.0%,比2002年高69.6個百分點。2015年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增加至134.70萬億元。但根據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數據,中國私營部門債務將近20萬億美元。 在2008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中,中國在實施了4萬億的龐大刺激計劃之後,經濟在表面上看來獲得了高速增長,但是陳舊的體制下,這些龐大的資金大部份流入了包括基建在內的低效部門以及地方政府手中,導致壞賬出現,銀行經營再度出現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整理的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今年迄今總計達到9079.79億元,較年初新增2396.44億元,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其中農行的不良貸款餘額最高,達到1791.58億元,不良率為2.02%。中行的淨利潤首次出現季度性下滑,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1.5%至408億元。 與官方公佈的1.5%壞賬率不一致,法國里昂證券(CLSA)認為中國的銀行壞賬率可能高達8.1%,這意味著7.5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本缺口,超過中國GDP的十分之一。眾多國際機構認為中國銀行業兩年內可能出現危機。而未來持續的經濟低迷也不利於銀行的壞賬率降低。面對可見的壞賬危機,怎麼辦? 路透報導稱,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說目前銀行主要通過清收、重組、核銷和轉讓等四種途徑來處置不良資產。這位大行人士認為前三種手段效果有限,批量轉讓又受限於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容量有限等因素,不利於快速壓降不良及拓寬投資者範圍,「如果能將優質資產和不良資產『兩端資產』證券化同步放開推進,銀行就可以結合自身戰略定位和經營需求,合理安排證券化設計,將證券化融合到經營戰略中去,使證券化真正成為有效的主動管理工具。」 2015年上半年五大國有銀行核銷的不良貸款總計1400億元,2014年核銷總計1300億元。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015年5月13日—2015年10月23日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審核發行情況一覽表統計」數據,目前為止核准了1794.79億元產品發行。但是至今仍然有許多金融界人士認為曾經被叫停近十年的不良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風險極高的工具,次貸危機的陰影還在。 宏觀經濟政策方面,10月中共央行雙降政策預計將為銀行業增加了近7000億流動性。銀行壞賬的受益者包括銀行系統內外部相關聯機構,而最後的買單者是全體納稅人。 責任編輯:蔡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