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16 10:05:44瀏覽260|回應0|推薦0 | |
2016-05-07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 里昂證券(CLSA)警告,中國銀行業去年不良貸款率較官方數據至少高九倍以上,這種壞帳「流行病」產生的潛在損失估計超過一兆美元。此警訊再次凸顯中國銀行體系潛藏呆、壞帳風險不斷升高,恐已成為引爆本土性金融危機的不定時炸彈。 國際信評機構標普(S&P)報告也指出,中國銀行業受企業債務違約增加的衝擊,今年整體獲利預期將下滑,為十三年來首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五大銀行去(二○一五)年獲利成長率低於一%,遠低於二○一四年的六.五%,標普預期中銀資產品質今年可能進一步惡化。 不良貸款率高達15%~19% 里昂證券週五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截至去年底不良貸款占總貸款餘額的比率在十五%至十九%,遠高於中國銀監會公布的一.六七%;中國銀行業潛在損失可能介於六.九兆人民幣(一.一兆美元)至九.一兆人民幣間。上述估計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公開數據,及假設不良貸款在發生違約時的可能償還率。 里昂指出,中國刺激措施對經濟產生效益逐漸減少,成長前景在惡化中,上述壞帳比率可能竄高至廿至廿五%,「中國銀行體系已到了必須對壞帳問題拿出全面性解決辦法的關鍵時刻」;此外,中國影子銀行(銀行資產負債表外借貸,例如信託貸款或信託理財商品)不良信貸達四.六兆人民幣,潛在損失二.八兆人民幣。 該評估是繼國際金融組織、研究及投資機構後,對中國銀行業風險的最新警訊。國際貨幣基金(IMF)四月份「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中國具有風險的問題信貸規模估計高達一.三兆美元,占銀行業對企業貸款十五.五%,潛在損失相當於GDP的七%。避險基金經理人巴斯(Kyle Bass)、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分析師朱夏蓮也提出類似警告。 中國政府面對銀行業不良貸款攀升,擬再啟「債轉股」政策工具,讓銀行把壞帳轉成公司股票。不過,IMF警告,此舉恐讓債台高築本應倒閉的殭屍企業獲得支持,繼續存活下去。 中國社會融資暴衝 外資示警恐危及金融體系 2016-02-17 〔記者盧永山/台北報導〕 中國銀行業1月社會融資規模暴衝到3.42兆人民幣(52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逾1倍,標準普爾、瑞銀等外資紛紛提出警告,信貸過度成長可能危及中國的金融體系。 儘管1月社會融資規模激增,與季節性因素,以及中國企業減少海外融資、增發人民幣債券有關,但在中國成長放緩情況,企業獲利減弱下,可能導致壞張大幅上升。 去年第4季銀行業壞帳規模增加7%至人民幣1.27兆元(1960億美元),創2006年6月以來最高,壞帳率也升至1.67%。標普駐上海的亞太主權債券部門分析師陳錦榮表示,1月社會融資規模暴增,將使中國負債占GDP比上升,危及中國的信評。目前標普給中國的長期信評為AA-,展望為穩定。去年11月該機構發布報告稱,若中國經濟持續疲弱,金融部門持續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或決策人士試圖透過擴張信用來挹注投資支出,中國的信評可能遭調降。 瑞銀經濟顧問馬格諾斯(George Magnus)也指出,信貸大幅成長將為中國經濟帶來「大麻煩」,將衝擊人民幣和股市。他指出:「儘管中國政府高官一直在講去槓桿和減緩信用成長,但多半是空談,無具體行動。」Marketfield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邵爾(Michael Shaoul)則說,中國人行避險信貸過度成長的能力可能正在式微中,因中國政府一直在鬆綁對金融體系的管制。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