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訴說台灣水利三百年 ---- 林秀璟
2010/01/01 19:12:12瀏覽631|回應0|推薦2

2009/12/24

近來,隨著石黑昇導演執導的《八田與一》的上映,很多人都想念起台灣早期農家生活中,夏日水荒時,家家戶戶搶水巡水的日子,想念起水圳那滾滾不息的聲音。以下,我們訪問到今年甫得「大禹獎」的洪東嶽先生,讓他為我們回顧,台灣農田水利的故事。自古以來,農田與水利難以分開。立國以農為本,而水利設施就像農業的心臟,用大大小小的水脈,輸送著大地勃勃的生機。日前,我們特地訪問了今年甫獲經濟部水利署頒發最高榮譽「大禹獎」的苗栗農田水利會會長洪東嶽先生,請他告訴我們台灣水利的故事。

洪東嶽先生雖已年近古稀,但還是神采奕奕的告訴我們,他對這塊土地的深情。他說,在台灣,農田水利開發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而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元明清:私人開圳時期

洪東嶽先生說,早期的農田水利技術源自於大陸。在元代時,移民來台之漢人較具農智(元代就有漢人移民來台墾荒?真是偉大的發現!值得好好考究與考古。),多從事開墾,沿溪開圳築埤以供灌溉,這樣的情況延續到了明清。但在當時,並沒有組織化的管理,屬私人開圳。往往是地主租地開發,官員頒發埤照及戳記,以保護水利埤圳之經營、維護用水次序,有如:台北的公圳和高雄的曹公圳。這個時期的地主即圳主,水資源成為可以買賣的,用水者都要以稻穀來支付「水租」。

2.日據時代:公共埤圳、官設埤圳與水利組合時期

1895年日人來台後,為實現殖民政策,首先將埤圳指定為「公共埤圳」,並賦予法人地位,又對民間無力投資之埤圳由官方投資興建,為「官設埤圳」,由政府直接經營,這是農田水利組織具有法定管理權的開始。1921後日本對民間水利事業管理更趨嚴密,且逐漸擴充其事業範圍與區域,於是頒布「水利組合令」將農田水利管理權轉移至官方掌握,同時將私設、公共及官設埤圳一統為「水利組合」(又稱互助信),此時只有政府才擁有掌握水力資源的權力,日本人為組合長,也就是現代農田水利會的會長一職,於此日人完全掌握了主要的農糧作物──稻米和蔗糖。

日本運用「水利組合」的方式經營台灣農田水利,目的是解決日本民間和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以利南進東南亞國家。換句話說日本的「水利組合」政策,確有控制台灣以利軍事野心的成分,但卻也為台灣奠定了農田水利的基礎。

3.台灣經濟奠基時期

1945年日本戰敗,政府沿革日本管理,將水利組合改為「水利協會」,把土地和水一起管理。50年代國民政府恢復農田水利穩定並增加生產以扶植工商業。數十年來,台灣農田水利會秉持「三生」農業生態維護生態以及促進生活水準)原則,致力於維護環境生態,促進農民收益以及繁榮國民經濟,在地區農業生產、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上付出心力與貢獻功不可沒。

農為國本,本不固根不深

洪東嶽先生說:「農為國本,本不固,根不深。」雖然台灣農產作物自給自足、雨水充沛,但全島降雨不均,自然對農作物栽種形成障礙。農田水利會扮演對水源供應管理,提供農作物灌溉、穩定糧食生產進而扶植了工商發展與台灣經濟起飛功不可沒。用先生的話說,早期台灣農田水利是水到哪,生產就到哪,一片欣欣向榮。早期台灣的農業活動,決定了社會型態。隨著在農村設置縝密的灌溉渠道,農田水利會同時也在台灣鄉野間,建立起有序的灌溉倫理

「用水倫理」其實就是「社會倫理」的縮影,上區水源灌溉後才輪到下區灌溉,這是農業社會倫理的養成,也是穩定社會次序一股無形的力量。此優良傳統多存在於今日農村,這也是為什麼農村社會治安總是比城市治安好,而農村人民的守法程度優於都市人的原因。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63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