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蒂格利茲:金融問題根本沒解決 ---- 工商時報
2009/11/11 08:45:47瀏覽904|回應0|推薦0

2009-09-15 

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屆滿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重砲批評歐、美的金融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比危機前更嚴重。他認為全球經濟並未脫困,因此敦促各國趕快正視尚待解決的財經問題。他在巴黎接受彭博社訪問時直言,從信貸緊縮和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美國並沒有解決金融體系的根本問題。

在美國和許多國家,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規模比前變得更大。」他說:「這些問題比2007年時,即危機前的情況更為惡化。

他的看法正好回應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和以色列央行總裁費雪(Stanley Fischer等在日前希望各國政府限制金融機構「過度擴張」的建議。他指出,美國財政部向銀行體系挹注上千億美元資金後,美國銀行業的規模現今更形壯大,花旗集團仍完好無缺。差一點被英國政府國有化的駿懋(Lloyds)銀行集團收購了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HBOS);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也取得保險業者富通(Fortis)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銀行業務資產。從中反映出,歐巴馬以「系統性重要地位」為由,讓美國的問題銀行接受嚴厲監管,但卻沒有迫使他們瘦身或調整結構,反而讓問題銀行變得更大;就連歐洲也出現同樣問題。由於歐巴馬在處理金融業問題時有政治因素考慮,因此史蒂格利茲趁G20即將在92425日於美國匹茲堡召開峰會前夕,希望透過G20的力量誘導歐巴馬採取更強而有力的行動。

他強調金融業問題並非美國獨有,全球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那些問題銀行正變回過去的老模樣。例如被他形容為「犯眾怒」的肥貓問題,就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在德國和法國的壓力下,G20在本月初的財長會議上,計劃在這個月底的聚會裡討論如何改變金融市場法規來嚴控金融業高層自肥的弊病。

史蒂格利茲不滿地指出,美國把納稅人的鉅額血汗錢注入銀行體系,但歐巴馬政府卻沒辦好應該做的事,即使政府未來會有一些成果,還是讓他質疑:「政府做的事足以解決問題嗎?」雖然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全球經濟已經從崩潰的邊緣被拉回來,讓近期市場普遍看好下半年將逐漸好轉,但史蒂格利茲卻認為全球經濟根本尚未脫困。他甚至以「軟弱無力」來形容全球經濟,認為疲弱的情況將延續一段時間。因為只要美國勞工收入不保,就難以產生全球經濟所渴望的市場需求。另外,若貨幣刺激計劃再持續下去的話,勢必增加美國政府的借貸成本,他認為聯準會正為如何擬定退場機構而陷入兩難局面。因為當中涉及到大家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經濟榮枯指標的迷思

他認為目前計算GDP的方式有問題,根本不能反映經濟實況。像政府支出占GDP比例高的國家,只能透過產品數量來計算產值,卻難以評估讓產品品質提升後的價值。同樣地,家庭負債上升也許可帶動GDP的產出數值,但實質財富卻沒有增加。為詮釋這個觀點,他在金融時報投書,認為GDP只能度量市場的經濟活動,無法反映人民在生活品質上的其他面向,因此不能以單一指標來衡量整體的施政結果。(鍾志恒整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曾經在200802月接受沙克吉委託,帶領一個22人的國際經濟專家小組,其中包括同樣是諾貝爾得主的沈恩(Amartya Sen以及法國經濟學家費圖西(Jean-Paul Fitoussi等大師級人物。他們就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議題進行探討,最後並完成一份報告,於20090914日正式提交法國總統沙克吉。

【版主的話】

史蒂格里茲的小組報告針對國際上慣用的、以GDP做為指標的經濟成展計量方法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些冰冷、籠統的數據或比率並無法反映出老百姓在健康、教育、住宅、交通、安全、環境、就業等實際生活的面向,因此主張重新編列一系列足以衡量人民生活品質、幸福的數據,同時也要能深刻反映出社會不平等的各種因素。法國總統沙克吉非常重視這份報告,他甚至抨擊過去國際慣用的經濟指標簡直是「數據宗教」、「市場信仰」,好像所有的真理就在蘊藏在「成長率」和「市場」的迷思裡面,卻無法為人類帶來生命的意義、責任、計畫和願景。------

相關閱讀:

1.史蒂格利茨:美式資本主義的滅亡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359989

2.史蒂格利茨:終結IMF一家獨大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65402

3.我們需要相對保守的金融體制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63189

4.諾貝爾經濟學獎百年來得獎之路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675602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44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