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9 22:20:28瀏覽880|回應1|推薦0 | |
一、十三世紀末的日本,依舊是封建領主的時代,絕大多數是農民階級,但貨幣經濟已悄然探頭出來望路了,因元世祖的二度伐日(西元1281年)導致鎌倉幕府的勤王之師(即「御家人」)並沒有因「奉公」(盡義務)而得到預期的「御恩」(獲報酬),讓許多御家人失去領地,而動搖了幕府的威信,接著西元1297年彗星事件而導致「永仁德政令」的頒布,使許多因借貸而失地的領主、商人、農民可取回原來失地,不僅重創社會交易秩序,更讓社會陷入混亂的訴訟泥沼中,尤其以從事金融、商業、交易、賭博等與金錢往來有關的行業(保守的舊社會稱之「惡棍」行業)之御家人、莊官、地主、僧侶等,對鎌倉幕府有強烈的不滿,其中被稱之「亂黨」(從事高利貸、票券、匯兌的金融業及商品運輸、交易的流通業)與「海賊」(從事駁船、海上交易業)的新興貴族,皆是因貨幣經濟發展而抬頭的反體制武裝勢力,更是幫助兩度倒幕失敗(西元1324年「正中之變」、西元1331年「元弘之亂」)遭囚的後醍醐天皇逃出隱岐,終使鎌倉幕府在西元1333年瓦解,此後九十年間,即日本所謂的「南北朝之亂」,許多浪人淪為海上盜寇騷擾中國沿海,故朱元璋登基後下令海禁(西元1368年),民間片板隻帆不得下海,但仍擋不住走私的歪風。 足利義滿就任第六代幕府大將軍的「室町時代」(西元1429年)許多貴族、武士因失勢流亡海上,與中國沿海的「海上武裝商團」(許多閩粵先民從事海上貿易業,亦被明帝國污名化為「海賊」)合流搞貿易及走私,舟山群島的雙嶼島就是走私的大本營,迄明世宗二年(西元1523年),日本朝貢團在寧波發生「爭貢」事件,「燬嘉賓館,劫東庫」,並殺明將官多人,「浙中大震」,明帝國始下令禁止與日本通商【註十二】,從此「倭寇」這詞才溜了起來。其實為害中國沿海41年(從西元1523年起算至1564年)的「倭寇」之亂,並非單純的外患,而是介乎內亂與外患之間的變亂,就是那批在中、日兩國均被污名化為「海賊」之「海上武裝商團」的變亂,而日人只佔十之二三而已,絕大多數為富商巨賈與官僚地主的漢族在幕後出資作為「藏鏡人」,因為民間有改革開放、通商營利的需求,朝廷卻自大保守,試圖強行武力鎮壓,故由走私演變成劫掠海疆的變亂,其內亂性質遠大於外患,此不就是統治者自大保守的鎖國政策造成嗎? 否則「爭貢」事件的前百年間,中、日兩國的「海上武裝商團」早已存在多時,豈有造成如何嚴重的禍害嗎?我們勇闖海外的閩粵祖先何其不幸,只因主張改革開放、通商營利,就背上「倭寇」這千古罵名不說,甚至望斷回鄉路仍回不了家,諷刺的是,450年後提出、實踐同樣主張的鄧小平,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英雄人物,漂泊的海屍,寂寞的先知,歷史何時才能還你一個公道? 二、宋、元兩朝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促使閩粵沿海人民向海外擴展,尤其是泉州地區的商民更是佔有地利之便,大批南下散佈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尼群島等地,與活躍當地的波斯、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交易,這麼大量貿易行為與頻繁的進出當地海城,不僅增廣閩粵沿海人民對世界的認知,也帶動南洋各國貿易港口的興旺,明朝出版的《嘉坡店古今》就曾記載南宋咸淳十年(西元1274年),晉江安海人蘇光國已放洋至蘇門答臘、渤泥、波斯等地,住在夷國,謂之「住蕃」,即今日華僑的先行者。又如明朝開國初期,在室利佛逝的舊港(今巨港,印尼第二大城,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南隅)一帶,「有梁道明者,廣州南海人,久居其國。閩、粵軍民泛海從之者數千家,明為首,雄視一方。」而梁道明還曾派兒子向明朝進貢,且能在室利佛逝的國都(即舊港),群聚漢族萬人以上,且可雄視一方,已是一個城邦政權的體現了,成祖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他還曾派其子回中國進貢。萬曆五年(西元1577年)廣東大盜張蓮官居舊港蕃舶長,似中國市舶官一般,許多漳、泉人士都遠渡重洋來歸附於他。明宣宗時的《西洋番國志》即記載「舊港國即三佛齊國也,…………國多廣東及福建漳、泉人士。」可見閩粵先民在蘇門答臘的定著與經營,比葡萄牙人早了兩百年左右。 又如嘉靖二十六年(西元1547年)閩南海商林剪據有彭亨(今馬來半島東南港口),為報復浙江餘姚富商謝氏家族(先人謝遷是狀元出身,曾任內閣大學士)之賴帳和勒索其走私,率船七十餘艘聯合舟山群島的許氏兄弟海商集團,將餘姚謝氏家族洗劫一空,導致浙江巡撫朱紈強力掃蕩舟山群島一帶【註十三】,葡人受創尤重,房屋二十多間及大小船隻二十七艘燒燬,月港、浯嶼兩大基地亦被蕩平,令葡萄牙人在此無法立足,轉向珠江口發展,才有以後葡佔澳門之事。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552年),朝廷懷疑頗具實力的海上大亨王直【註十四】(即明史之汪直,惡與前朝太監汪直同名,故改之),與海賊徐海勾結倭寇攻陷黃巖縣有關,命俞大猷、湯克寬統舟數千圍剿王直在舟山的基地烈港,此舉形同官逼民反,王直「以火箭突圍而去」,從此在平戶島附近稱王紮寨,「三十六島之夷皆聽其指使」。再如潮州惠來人林道乾,於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被名將俞大猷掃蕩,林道乾即率其徒眾先逃入澎湖,後又逃避臺灣北港,令明朝水師不敢追剿,但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林道乾再度於沿海被明朝水師追擊,又逃來臺灣基隆,固守年餘後率眾渡過暹羅灣抵大泥(今馬來西亞吉打州)落腳定居,並娶大泥王之女為妻,鄉人來依附者眾也。爾後,漳州海商李錦、潘秀、郭震三人在暹羅的大泥與荷人艦長韋麻郎相識,慫恿其向中國叩關通商,始有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荷人韋麻郎佔領澎湖一事,這是歷史上澎湖首遭淪落外國手中,但也僅是131天而已,旋即被明將沈有容驅退,沈有容因驅退荷人有功,澎湖天后宮內立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文,荷人敗於澎湖卻在二十年後佔領臺灣,將臺灣捲入了世界舞台。十七世紀初期到二零年代,李旦、顏思齊、鄭芝龍承繼了王直留在日本的人脈和事業基礎,在九州建立了廣大的商業王國,後來成為華人海上貿易的先驅及「海上武裝商團」的龍頭,才有以後鄭成功驅退荷人建立王國的一段歷史。 澎湖在元代時隸屬於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設置巡檢司,後朱元璋下令海禁採鎖國政策,於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盡徙澎湖嶼民,廢巡檢司,此處即變成「海賊」出沒之地,先後被漳州海商陳老和廣東海商林道乾、林鳳、曾一本所盤踞,明朝後又設置巡檢司,但時廢時置,荷人韋麻郎進佔澎湖那時期,只有春冬兩汛期有汛兵防守,其八月七日抵達,正是空防無兵,難怪史載「如登無人之墟」。 西元1767年緬軍大舉入侵暹羅,是時廣東澄海人鄭信駐守大城,在其國內人心渙散風雨飄搖之際,奮勇守城並進而率兵擊退入侵緬軍,從而建立暹羅第二個王朝─「大城王朝」。漳州海澄人吳讓亦因守宋卡(前赤土國政經中心,產沉香,十四世紀中葉被併入暹羅)有功,鄭信冊封吳為城主,且獲鄰近四島燕窩專採權,吳氏家族因而興旺百多年。此外晉江陳氏家族也是宋卡另外一閩南大家,其先祖陳光培於十九世紀還曾受封爵位。 由上述可知,我們閩南人的祖先,早在十三世紀,就已向茫茫無際的大海挑戰,漂洋過海,征服惡浪,就為尋找夢想中的桃花源,整個南海恰似閒逛的後花園,東南亞諸國到處留下足以傳頌的故事,甚至遠達非洲的東岸,也映照著他們迷人的腳印。一百萬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註十五】,撒下人類文明的種子;八百年前,閩南人「走出中國」,揮灑出驚心動魄的海上冒險,今日臺灣的榮景,就是先民一步步走出來的! 三、在世界發展史上,有一個被後人稱為「閩南人」的漢人群體,曾經對創造人類的海洋文明和推動東西方海上交往,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宋朝開始,住在福建南部的泉州人便積極南下南洋諸國,與東來的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人建立密切海上聯繫,打開了閩南地區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甚至是與非洲東岸的遠洋交流。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一個跨越印度洋,連接南中國海並直達台灣海峽的龐大海上商圈形成了,帶來的不僅是貨物的流通與財富的創造,還促進了佛教與伊斯蘭教向中國的傳播,並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中華文明的對外流傳。可以說,沒有閩南人早期在海外各地的活動據點,就沒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可能性,沒有閩南人先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就不會有後來歐洲人繞過非洲,打開東來亞洲航線的知識基礎。 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的東來,人類文明從此進入了全球性強權爭霸的時期,也促成了世界財富的全球性流轉。閩南人在沒有政府後援的情況下,以民間之力,機敏地投入了這一波新的全球性競爭,利用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將瓷器和絲綢源源出口歐洲;從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手中,賺取了做為世界通匯的白銀;與荷蘭人、英國人結合,建立了從印尼到整個東南亞的貿易商圈,進而打開了臺灣與世界的接軌和確定了臺灣的漢人主體社會。閩南人向外拓展的足跡奠定了今日東亞貿易的基礎,也創造出許多偉大的故事,這是屬於閩南人的故事,也是臺灣的故事。……………… 楔子 浩瀚的海洋隔離了地球上的陸地 廣闊的海域一直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早在數萬年前 遠古的人類 就已經有了跨海航行的嘗試 只有征服海洋 才能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 只有跨越海洋 才能擴大人類的交流與接觸 兩千年前 亞洲東緣的中土 開始出現了從波濤洶湧的海上過來的波斯來客 中國的僧眾商旅也渡海遊歷了佛光普照的國度 以海為媒的東西文明交流 加速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傳播了宗教的價值 增進了物質的流通 繁華的港口城市 點綴在從紅海到中國南方的口岸上 來往如梭的航船 成為一個偉大時代的象徵 壹千多年前 居住在中國東南一隅的一個航海群體誕生了 他們的祖先是散佈在大陸南疆的越人 雖然身上融合了漢人的血液 浸潤了北地的文明與教化 但保留了南人的航海特質 他們就是今人習稱的閩南人 公元八世紀時期 閩南之人蓄勢待發 積極向海洋進軍 進入十一世紀以後 偉大的航海世紀到來了 勇敢的閩南航海家們 憑藉自身的造船技術 吸收了前人與外人的航海智慧 奮力航向遙遠的海域 南海諸邦留有他們的身影 印度洋上划過了他們的帆影 甚至在不知名的非洲東岸 也出現了他們的腳蹤 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是明朝官方在閩南民間海外據點的基礎上 以舉國之力推出堪稱世界最大規模的海上行動 船隊所過之處 盡是世代閩南海商的船舶停靠的港口 三寶太監登陸的地點 無不見到熱情招呼天朝使臣的閩南船客 僑寓他鄉的閩南遊子 因數百年來故國船隊的首次到來 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遠航赤道水域的大明艦隊 則賴沿途口岸閩南子弟的悉心支援 一次又一次的順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十六世紀歐洲人的東進 打破了亞洲的國際秩序 葡西荷英的砲艦 取代了阿拉伯、印度的船隻 只有閩南海船依舊縱橫四海 週旋於歐洲強權之間 傑出的閩南海商 出入呂宋、扶桑 往返舊港、澳門 一手建立了東亞的貿易商圈 李旦、顏思齊、鄭芝龍 穿梭閩臺海域 號令海上群雄 攜手打造了臺灣新天地 中國進入清朝的統治 海洋事業轉趨衰微 閩南人的海上世紀 也逐漸走入了尾聲 他們一千年的事跡 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但是 他們開創出來的臺灣基業 以及海外的僑居地 仍在提醒人們 曾經有過一群閩南人 游走浪尖 踏平大洋 建立了輝煌的海上事業 撫今追昔 是否能夠再創輝煌 還看明朝 ﹝本段摘自湯錦台『閩南人的海上世紀』﹞ 【註十二】朱元璋對日本戒惕頗深,一來因方國珍、張士誠餘黨「往往糾倭人入寇山東濱海縣州」,太祖嚴詞責令日本禁絕,但反遭懷良親王「復寇山東,轉掠溫、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州沿海郡」;二來太祖十三年(西元1380年)的胡惟庸案,倭人亦有捲入,合理的推測朱元璋對日本已有動武準備,否則成祖即位僅三年,如何在短期內就已可建立舉世無匹的艦隊?上等巨木非二十年不可,高深的天文、地理、水文、海象等航海知識及人員的招募、訓練、組成等,應該在朱元璋時代就著手進行佈建了,成祖即位後,足利義滿大將軍受封為「日本國王」以求通商順遂,既無威脅,成祖遣鄭和下西洋,以打探帖木兒帝國的虛實及建文帝的行蹤,也就不足為奇了。 【註十三】浙江巡撫朱紈強力掃蕩舟山群島、月港、浯嶼後,不但未飛黃騰達,反而惹禍上身,在代表沿海民間私商的官場勢力反撲下,他被皇帝下詔捕京問罪,聞訊後仰藥自殺,這代表「海禁」的朝廷主流派與民間自由貿易勢力的首度較量,可見當時自由貿易勢力的官商集團其實力不容小看,此即後來胡宗憲奉命剿倭改變了策略,面對王直、徐海、陳東、葉麻等各股聲勢浩浩蕩蕩的倭寇,以撫為主,軍事為次,在剿、撫之間尋求平衡的支點,但因權臣嚴嵩的失勢,最後仍走上朱紈的老路──仰藥自殺。 【註十四】大航海時代的日本及西方商業勢力,不斷地尋求打開中國這廣大的市場,王直無疑是那時代具有遠見的先行者,但在狂妄、保守、僵化的天朝皇權下,他只好佩上「倭寇」的名牌被犧牲掉,幸好後繼有人並發揚光大,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傳承其勢力,建立以臺灣、廈門為基點的商業往網路,改變了東亞的政治面貌和海上均勢,這位具有遠見的先行者,對開展中、日間貿易的歷史地位,乃不言可喻,日本為了紀念他,不僅保留其中國式豪宅,並在平戶港邊塑立銅像以供後人憑弔! 【註十五】原始人類與猿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分道揚鑣,僅僅是240萬年前起因於肌肉基因──肌球蛋白重鍵基因16〈MYH16〉的細微突變而已,這個在建構靈長類咀嚼肌、顳肌相當重要的基因,漸漸失去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