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5) ---- 商周出版
2024/09/28 11:52:51瀏覽72|回應0|推薦0

出版日期:2017/10/14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覺醒

目標與理由

本書致力於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大腦如何建構心智;第二:大腦如何讓心智擁有意識?我清楚知道提出問題不等同於回答問題,同時,論到有意識的心智,假定存在著決定性的答案是愚蠢的。此外,我也明白,意識研究的大幅增長已經讓人不可能充分了解及評價此一領域的所有貢獻者,而術語及觀點的爭論更使得目前的意識研究形同步入地雷陣。然而,在承擔一定的風險下,我們卻可以合理地做一件事,那就是仔細將這些問題想過一遍,運用現有的證據去建立可驗證的推測並想像未來,儘管這些證據並不完整且隨時可能被推翻。本書的目標思考這些推測並討論出一個假設架構。我們的焦點在於人類的大腦需要如何加以結構化,以及它得如何運作才能讓有意識的心智浮現。 寫書應該要有理由,而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新開始。我研究人類心智和大腦已超過三十載,從前也寫過關於意識的科學文章和書籍。但我已不再滿足於自己過去對此問題的解釋,而我對新舊相關研究發現的反思,亦已深深改變了我的看法,尤其是以下兩個議題:感覺的起源和性質以及自我的建構背後的機制。

我嘗試在本書中討論目前大眾對這些議題最新的看法,也花費了相當的功夫探討那些我們仍未知但希望已知的事。 第一章的其餘篇幅用於定位問題,說明處理問題的架構,並對即將出現於其他章節的主要觀點提供預覽。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第一章的長篇說明拖慢了閱讀的速度,但我保證這會讓後續的內容變得更好理解。

問題初探

在嘗試在人類大腦如何建構有意識的心智此議題獲得些許進展前,我們得對兩個重要遺產致上謝忱。第一項遺產是前人在嘗試發現意識之神經基礎所做的努力。早在二十世紀中期,北美和義大利的一小群研究者在其進行的一系列開創性研究,便驚人地指出一個腦部區塊,同時確認它是意識的重要貢獻者。如今此區塊,也就是腦幹,已明確認為與意識的形成有關。從我們今天的知識水準來看,威爾德.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赫伯特.賈斯柏(Herbert Jasper)、朱塞佩.莫魯齊(Giuseppe Moruzzi)以及霍瑞斯.馬古恩(Horace Magoun)等先鋒所提供的解釋有不完備且部分解釋不甚正確的情形,並不令人驚訝。但對於憑直覺找到正確目標並如此精準瞄準此目標的科學家,我們只應報以讚美與欽佩。如今我們之中有些人希望能對這門事業有所貢獻,而這就是這門事業的勇敢起點。 對因局部腦傷而損及意識的腦神經患者所做的更晚近研究,是此遺產的另一個貢獻。弗瑞德.普魯姆(Fred Plum)和傑瑞米.波斯內(Jerome Posner)的工作啟動了這類研究。這些年來,這些研究除了補充意識研究先鋒的研究外,也獲得了一系列與腦部結構相關的有力事實,其中有些腦部結構和使人類心智擁有意識有關,有些則無。我們可以站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往前。 另一項要感謝的遺產是對心智和意識進行概念化的悠久傳統。這個傳統有著豐富的歷史,和哲學一樣悠久而百花齊放。從它的豐富貢獻中,我尤其贊同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文章,並將其當成我思想的柱石,雖然這並不代表我全然支持他在意識,尤其是感覺方面的立場。 此書書名及其開頭幾頁清楚表明在探索有意識的心智時,我是獨尊「自我」的。我認為當自我過程加入基礎的心智過程時,意識的心智就浮現了。嚴格而言,當自我還未出現在心智中時,心智是沒有意識的。當自我過程因為無夢的睡眠、麻醉狀態或腦部疾病時而擱置時,人類就會面臨這種尷尬的處境。 我認為自我對於意識是不可或缺的,但要定義自我卻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這就是為何威廉.詹姆士對此前言如此有幫助的原因。他極具說服力地在文章中指出自我的重要性,但他也注意到在許多情況中,自我的存在是如此難以捉摸,以至於心智的內容在隨波逐流的過程中支配了意識。我們需要面對這種難以捉摸的性質,並且在更進一步探討之前判斷出它所造成的後果。

自我究竟存不存在?如果有,我們有意識時,自我都在場嗎?還是並非如此? 答案是明確的。確實存在著自我,但自我是過程,不是物品,當我們被認為有意識時,這過程是一直存在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有利的點來思考自我過程。一個是從正鑑賞著一個動態對象(dynamic object)的觀察者的有利位置,而這個動態對象是由心智活動、行為特徵和生命史所構成。其二則是從自我作為知者(knower)的有利位置,這過程給予我們的經驗過程一個焦點,最終並允許我們能夠反思這些經驗。結合這兩個有利位置產生了全書中所使用的自我的雙重觀點。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兩個觀點呼應了自我在演化發展過程中所經過的兩個階段,即作為知者的自我源於作為客觀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此兩種觀點都呼應於意識運作的某個層次,而客觀的自我在運作範圍上比知者的自我更為單純。 從任一個有利位置來看,自我過程都有著不同的範圍和強度,其表現也會隨著情況有所不同。自我可以在「半暗示」有生物體在場的微妙情形下運作;或是在心智擁有者具備人格特質(personhood)和個人認同的顯著狀態下運作。用我的說法來總結就是:你一下子意識到它,一下子意識不到,但你總是感覺得到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11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