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7 張文華
近代信息醫學的研究開端,或是生物能信息醫學是根據1975年德國傅爾(Voll , R.)氏推出的傅爾電針系統,研究群發展出的對臨床醫學的新詮釋。是研究身體各部份功能互動時,所發出之信息相互之間關係的醫學,當有不平衡的信息出現,則表明身心靈失衡,因而致病,信息的偵測,可幫助身體整體的診斷與治療。研究生物體上能量變化的信息,用科學儀器診斷疾病,並探測人體信息和健康之間關係的醫學,即為生物能量醫學,或是信息醫學,也稱為氣醫學。在台灣,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主要由醫師崔玖及物理學者陳國鎮等人進行,目前已有部分成果與證據。但由於其提出的現象並非目前研究的主流,因此未被廣泛接受和認同。
一、生物能理論基礎
相關研究者認為,人體有以下四種平衡系統:
平衡系統 速度 作用
第一平衡系統軀體神經 100米/秒(傳導) 快速姿勢平衡
第二平衡系統植物神經 1米/秒(傳導) 內臟活動平衡
第三平衡系統經絡 0.1米/秒(感傳) 體表內臟間平衡
第四平衡系統內分泌 以分鐘計(作用) 整體平衡
其中,經絡現象是決定於生理上的循經感傳,而不是來自於解剖形態的觀察。經絡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體表和內臟的相互關係,使體表和內臟機能活動保持平衡。宇宙間充滿著電磁波,其頻率越高者,能量越高,波長越低;頻率越低者,能量越低,波長越高。所有的物質皆是由原子構成,其中的質子、中子、電子亦有物質波、電磁波存在。 人體除了生物化學變化以外,物理場也不斷地變化,這些變化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目前廣為人知的如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
人體中的波能以「共振」的方式和其他物質互動,因此如針灸,即可能是透過特定頻率的旋轉或提插手法引起共振,進而透過經絡系統調節人的身體機能;而如無線電波、微波、紅外光、不同頻率的可見光等,彷彿帶有「信息」,在適當的頻率下,即可透過共振而被人體「接收」,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心理。在古代一些難以解釋的共振現象,可能被用「氣」、「靈」等方式表述;近代則常被稱為「場」。
二、穴檢儀與經絡系統
皮膚穴位電機能篩檢法(Electrodermal Screening Test, EDST) 使用的主機簡稱穴檢儀,原為德國的針灸醫師傅爾(Dr. Reinhold Voll, 1909-1989)發明,藉由測量體表電阻,可測量全身的「生物能」變化,以圖表和數據呈現,因而做出科學的定性與定量。
三、儀器原理
穴檢儀以1至1.25伏特的電壓,輸出約10至12微安培的直流電。電極的一端為受測者手握之銅把;電極的另一端為按穴筆,由測量者握著,逐一按壓受測者手腳上的測量點。電路中接有一個特製鋁盤,可在上面放置藥物,做藥物試驗。測量到的數據,也可用電腦顯示和記錄。 每根手指和足趾兩側都有測量點,左右對稱分布,兩手兩足總共有四十個基本測量點,分別屬於淋巴、肺、大腸、神經、循環、過敏、器官變性、內分泌、小腸、心、脾、肝、關節、胃、結締、皮膚、脂肪、膽、腎和膀胱等二十個子系統。 穴檢儀能將測量值標準化,類似電導率的概念。一般將人體體表之標準電阻值定為50,隨電阻減少而增加,100代表無電阻;隨電阻增加而下降,0代表電阻無限大。由於此值能用以評估人體能量、信息狀態,亦被稱作「生物能」。
四、儀器判讀
EDST使用兩個指標值,呈現患者的身體狀況,一是反應電流的峰值,稱為初值(Initial Reading, IR) ;二是從峰值到終止測量時的落差量,稱為偏墜值(Indicator Drop, ID) 。 峰值落在50 ~ 65傅爾,代表被測量經絡的代謝機能,目前處在正常的狀態;落在65 ~ 80表示亢奮; 80以上應為發炎或中毒。若峰值的讀數低於50,是經絡的代謝機能不足或退化的狀態。低於50的經絡愈多,表示退化的情況愈嚴重。如果很多經絡的反應都低於20,生命隨時都有衰亡之虞。 偏墜值除以初值所得到的商,是身體防衛力的指標,稱為百分落差(FD)。百分落差大,代表患者的防衛機能不佳,易受影響而偏離中庸,疾病較嚴重;反之不嚴重。健康的人百分落差為零。峰值之後的變化曲線,亦說明身體防衛機能的對抗狀況,也能作為參考。 EDST中,所謂正常或健康的身體狀態,指的是峰值50 ~ 65,而且能夠保持水平不變的狀態,亦即沒有偏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