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0 12:43:54瀏覽71|回應0|推薦0 | |
2024/08/11蕭新煌 /總統府資政、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他又舉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為例,說明「只要我們有充分的防範措施,這些飛彈根本不足為懼,……一旦對方來襲,我們也有決心立刻予以痛擊。而我相信,具備臨戰不退卻的決心與正確的判斷力應是受『武士道』薰陶所致,因為這正是武士道最強調的『敢為堅忍之精神』,也就是『不能忍耐,就沒有真正的勇氣』。他接著指出,武士道精神基礎還包括「仁」、「忠」、「誠」、「名譽」、「禮」等德性。他清楚地說,因為基於仁、誠、愛的要求,他的「兩國論」是希望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中華民國)能夠和平共存,這是兩國最佳生存之道。 二○○○年政黨輪替之後,他全力協助政權和平移轉,並全力給予新政權協助或建議。這完全也是基於「公義」的考量。很遺憾,「許多國民黨黨員與外省人仍對過去獨裁體制念念不忘,不甘心失去政權的事實,拚命扯新政府後腿,連我都被迫離開國民黨」。在李登輝眼中,那些不甘心的國民黨人士,就是只看到一黨的私利,而沒有公義,也更沒有對國家的大忠大仁。李登輝進一步坦承他在政黨輪替之後,他在「見義而不為,非勇也」的體認下,基於武士道精神跳出來,站在火線的最前方,義無反顧,成為這種運動的領導人,出面號召成立台灣團結聯盟(台聯)。就是不想讓新台灣的民主倒退,並要讓阿扁總統無後顧之憂地帶領台灣。此乃「公義」、「大義」的表現。 此外,李登輝又提到他擔任總統時的「大陸政策」,背後也有很清楚的「仁」和「惻隱之心」。他說「我對中國大陸不會因此加以輕蔑,或見死不救。……我們希望大陸趕快進步,達到台灣的水平。 李深信武士道講「仁」,最重要的部份就是怎樣成為真正令人敬佩的領導者。無它,就是具備「王者德行」,亦即「最高德行」。他一再強調,他衷心所想,無非是「如何讓百姓眾生更富足,生活更幸福」。他自認如果沒有「仁」的想法,他根本無法得到民眾的信賴和協助,也不可能在位十二年之久。對他而言,仁是武士道的內心情操。有了「仁」,也一定存在著「禮」。有意思的是,李登輝還在本書中,提到他與摩西帶領以色列奴隸出走埃及,處境有幾分類似;他似乎也以此「王道之仁」自許想帶領台灣人走出「新台灣」的應許之地。最後他又闡述武士道中的「忠義」德性,他認為忠義與「天下為公」相似。他說「我任職總統期間,辦公室掛著一面『天下為公』的匾額,隨時以孫文先生這句話警惕自己。因為人類沒辦法一個人生存,必須發展『公』的社會關係。……就是培養國民『奉公』的觀念與情操」。「要帶動全體國民進行意識改革。最主要的還是必須實施『教育改革』和『心靈』(精神)改革,如果這兩項能成功。台灣民主發展就能更成熟,這正是我總統任內用心最深之處。」遺憾的是,前者成效迄今依然引發不少爭議,後者則是只有來自總統府的倡議,並沒有真正向下落實。 總而言之,要真正洞悉和瞭解李登輝政治生涯的作為和決策,以及其背後的哲理、精神和修養,就不能不從自認深深影響他的教育、成長、思想、決策、為政各方面的「武士道」精神。此一線索的確提供了很貼切的零距離分析視角來透視政治人物李登輝所思所為的背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