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聽道醫馬元剛講:心病與生病(下)---- 微道醫
2024/08/12 10:31:10瀏覽44|回應0|推薦0

2017/04/17

那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麼有更深一點的需求呢,還是有的,我們是需要的是一種控制,也就是控制欲,我們要控制他人。當我們想要控制別人的時候,如果別人不聽怎麼辦,或者是家人不聽怎麼辦,我們就會開始有的人會頂撞,有的人會動動腦筋,還有些其他的方法,有的會裝出病的很重,有的說哎呀我在家裡過的太累了,太不值得了,太辛苦了呀,我付出太多了呀等等。然後還沒得到回報啊,我要休息下,如果是我休息不了那麼我病一場,看看能不能得到休息,求著求著真的就病了一場,然後就休息了。這是我們內在的真的需求,叫控制他人。控制他人的目的,我病成這個樣子了,你總應該來聽我的吧。所以這個裡邊呢,我們很深的需求。但是我們回頭看看,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就是生病的代價,但是這個值嗎?其實我們回頭想想,不值得,那不值得我們怎麼辦呢?結果就是我不再病了,我不需要付出這些代價了,我不再有這種需求了,那我身體會非常非常的好。 道醫是啟動人體自愈力的不二法門,大家感興趣可以在這裡邊留言進行互動,或者是搜索道醫九辰堂,裡邊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最好下載微道醫App裡面一些我個人的心得和體會,而且每天我都會在裡邊跟大家一起打坐,通過靜心的方式打通人體。

聽道醫馬元剛講:精神力的作用 ---- 微道醫

2017/07/03

從古至今,我們精神層面的疾病,需要我們進行心理調節,需要我們從心的角度出發。那在古時候,有麼有這樣的記載呢?我們在道家的經典《道德經》裡邊看到,在第十三章裡面寫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在《道德經》裡面認為,造成種種疾病和苦難的根源,是來自於身體的存在。也就是有了身體,我才有了疾病的根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邊,也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乎治者,為一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裡就更近一步地指出了,身體之外的保養,需要通過吃東西,需要通過強骨。在中醫裡邊講,我沒有進行脾胃的調節,和腎精的保養,認為精神的保養呢,卻需要我們的心靈虛靜,是柔弱,放輕、看淡名利的競爭與追逐的同時,生命能量能夠得到強大的提升的保障。這個裡邊,我們是看清名利,競爭,並不是放棄名利的競爭,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心念的力量,是我們身體康復、身體強健的有力的保障。

附錄:養生之 五難 及 養性之 六然

1. 清代養生家丁國鈞在《荷香館瑣言》中云:「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去,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這是強調淡薄名利、調節情緒、生活有序、飲食有節、房事有度。 故謂「養生不如養性」,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心情不佳、鬱悶壓抑、悲傷過度、嫉妒心強所致。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莫如養我心,靜我神,靜養心神常安定。

2.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夫子曾提出養性的「六然」說,即:自處超然,處世蕩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可以說,「六然」者,養生養性之寶也!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090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