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曹長青: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啟示
2014/09/20 01:32:10瀏覽211|回應0|推薦0

20140916

918日的蘇格蘭公投引起全球關注,因是「獨立公投」,涉及蘇格蘭是繼續留在英國,還是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英國作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主要由四個區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原屬英國的愛爾蘭1922年脫離而成為獨立國家;後來北愛爾蘭也鬧獨立,但其「共和國軍」使用恐怖襲擊、殺害平民方式,很不得人心,所以「北愛」的獨立後來沒了聲息。

但近年蘇格蘭也鬧獨立。蘇格蘭民族黨(SNP)在2011年贏得當地議會多數(129席中佔69席,之前左翼工黨是多數黨),重組政府,通過議案,要獨立公投。蘇格蘭跟英格蘭的關係歷史悠久,300多年前(1707年)兩國就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蘇格蘭土地佔全英33%,人口占9%。如獨立出去,對英國的整體國力和世界地位等都是一個重大打擊。但面對蘇格蘭要獨立公投,英國朝野的反應對世人(尤其台海兩岸政府和人民)具有重要啟示:

第一,英國朝野沒有喊殺喊打、武力威脅。

對蘇格蘭的獨立公投,英國首相卡梅倫只是溫情喊話,希望蘇格蘭留下,「如獨立出去,英國將有深遠損失」。很多英國人都是這樣態度。這很像1995年魁北克那次獨立公投,當時多倫多有幾萬人聚會,高喊的是「我們愛你!」懇求魁北克留在加拿大。公投結果,贊成獨立49.4%,反對50.6%,只差五萬票獨立議案沒有通過。

(此後魁北克獨立運動就走下坡路,今年4月的當地議會選舉,因為經濟政策上左傾和無能——提不出振興經濟的具體辦法,只會喊一些抽象的獨立口號,主張獨立的魁人黨在省議會125席中輸到只剩30席,選民支持率跌至25%。)

第二,英國政府對公投結果予以尊重。

英國三大政黨(保守黨、工黨和、由民主黨)都反對蘇格蘭獨立,但都支持公投。英國首相卡梅倫還跟蘇格蘭民族黨簽了協議,表示尊重公投結果。這意味著,如果公投結果是蘇格蘭獨立,英政府也將予承認。

英國政府尊重投票結果,就是尊重人民意願,尊重選擇權利,這才體現民主的真諦。其實也是贏得蘇格蘭(留在英國)的真正方法。這讓人想到婚姻,如果一旦結婚就永不可離婚,那恐怕沒人敢結婚了。有可以離婚的權利,對方卻不走,這個家庭才會有真正的和睦(美滿)。

第三,蘇格蘭自己公投,而非全體英國人投票。

無論是當年的魁北克,還是今天的蘇格蘭,都是當地人民自己投票(選擇統獨),而不是全加拿大,全英國投票。道理很簡單,如果是全加拿大公投,魁北克的人數當然是絕對少數,就等於被變相剝奪發言權。蘇格蘭同樣,人口才530萬,而全英是6300萬。如果全體英國人投票,那「蘇格蘭人民有選擇權」就是假的。

如果公投結果是獨立,那不等於蘇格蘭可單方面選擇「分離」嗎?當然。我們再以婚姻為例,在美國(可能其他西方國家也如此),單方提出離婚,分居一定時間後(美國各州不同),不必雙方同意,就可離婚。而結婚當然必須兩方都同意。這種做法,體現著尊重自由選擇、自由意志的原則精神。是自由優先,個人權利至上。

第四,統獨辯論在蘇格蘭內部進行。

就統獨問題,在投票前,雙方就此進行了兩場電視辯論。但這個辯論,不是英格蘭Vs.蘇格蘭,更不是英國政府對蘇格蘭議會,而是在蘇格蘭內部的統、獨兩派領導人之間進行的。我在美國C-Span電視上全程收看了第二場辯論。「獨立方代表」是獨立派領袖、蘇格蘭首席部長薩爾蒙,「統一方代表」是前工黨財政大臣、英國跨黨派團體「在一起更好」(Better Together)主席達林。辯論會由BBC記者主持,會場有幾百觀眾。

雙方強調的重點非常清晰——

統一方強調,如蘇格蘭獨立,經濟將重創:

一是因不許使用英鎊,蘇格蘭金融將混亂失調;

二是蘇格蘭獨立後不參加北約,那麼英國在蘇格蘭的核武裝置(核潛艇基地)等要遷走,蘇格蘭會失去很多工作機會;

三是蘇格蘭會喪失原來英國政府的福利、教育經費等。這些都會對蘇格蘭經濟(就業)等造成重大影響。那意思,獨立,是蘇格蘭的不可承受之重。

獨立方強調,這些經濟問題我們自己有能力解決。不能因這些技術性問題而剝奪蘇格蘭人民的自由選擇權。蘇格蘭獨立後,作為一個國家,會得到國際上的投資而融入世界,蘇格蘭人民會發奮圖強,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統一方的工黨領袖發誓,如果他們的黨在明年的選舉中獲勝(擊敗現在的卡梅倫保守黨),工黨政府將下方更多權力(包括稅收、開支、福利等方面),給予蘇格蘭更多自治地位(現任的卡梅倫保守黨政府也如此承諾)。獨立方的代表說,這更證明,蘇格蘭人民有能力自我管理。你剛才說離開了英國,我們這也不行,那也要擔憂,可你們又說如果蘇格蘭不獨立出去,你們就更多放權,這更證明我們具有自我管理能力。這是獲得全場最強烈掌聲的論述。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4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