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公私合營到國進民退 民營企業歷史與現實(上)---- BBC
2021/07/20 20:51:15瀏覽287|回應0|推薦0

2018年9月29日

1990年,中國決定開發上海浦東。這裏如今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2018年中秋節剛過,中國人社部高官的一席話,給已經熱議中的國進民退擔憂,又增加了新的恐慌。 這段講話,實際上發生在中秋之前: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全國會議上說:民營企業要堅持職工主體地位,以職工為本,讓職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共同參與企業管理,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這番話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其中最抓眼球的重點是:民營企業要以職工為本、職工共同參與企業管理。 這難道是新一輪"國進民退"的最新官方信號? 實際上,邱小平所講並沒有什麼新意,而且媒體在報道時普遍忘記提的是,他作為人社部副部長,還兼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儘管中國國企中的工會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但作為社保和工會負責人,為民營企業的職工謀利益,講幾句冠冕堂皇又政治正確的話,顯得非常合情合理天經地義。 然而,讓外界心驚的恰恰是他的官員身份,因為前不久,一篇「私營企業已經完成歷史使命,應該退場」的網絡文章,曾經激起千層浪。儘管中國官媒高調表態「以正視聽」,連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強調,要「落實和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消除民營企業投資的各種隱形障礙」。然而讓民營企業家忘記過去的歷史並不容易。

南巡效應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講話: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 今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這40年間創造了世界奇蹟,不僅超過了英、法、德、日,趕上美國也指日可待,成果有目共睹。 在這40年間,中國的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如今其份量之重,早就有"半壁江山"之說。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全民所有制經濟佔51.4%,集體所有制經濟佔35%,個體、私營經濟(包括合資、外資)不到14%。 2017年,中國的個體、民營經濟對稅收貢獻了50%以上,對城鄉就業的貢獻率達80%。實際上,早在2011年,中國官方統計的數據就顯示,民營經濟總量佔GDP比重已經超過一半。 鄧小平南巡,對中國的民營企業的確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1988年,物價上漲導致搶購風潮,中國民間"反官倒、反腐敗"的呼聲成為1989年六四民運的主要起因。

六四之後中國經濟所處的困境、在國際間的孤立,以及對資本主義自由化思潮的打壓,也體現在經濟領域對個體和民營經濟的防範和限制。 1990年2月,黨報《人民日報》刊登時任中宣部長王忍之的文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成為「姓資姓社」爭辯的開端。文章提出了極為敏感的問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有沒有經濟上的根源?有沒有一種經濟上的力量支持他們? 在政治矛頭對凖中國民營經濟的氛圍下,國家政策向國企傾斜,政府收回了很多原本向民營企業開放的領域,民營經濟遭遇嚴重打壓,很多民營企業因此破產。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上有介紹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的文章。文章寫道,1989年之後,社會上對個體、私營經濟批評的言辭十分激烈。 「在這些『左』的輿論和高壓之下,包括溫州在內的全國個體、私營企業主們人心惶惶,有的忙著轉移財產,有的關門停業,有的卷款逃難。」 而董輔礽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對1989年的個體、民營企業狀況有詳細的記載:全國個體戶減少到1234萬戶,從業人員減少到1943萬人,分別比1988年下降15%和15.7%。私營企業則減少了50%。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6553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