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24 08:53:18瀏覽736|回應0|推薦2 | |
2014-07-24 筆者為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副教授,針對前教育部長蔣偉寧的論文事件,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因作者歷經五次申請升等教授不通過(好丟臉),對「論文」發表有深刻的體驗,說明如下: 一、教育部不重視教育:教育部只重視論文篇數,學校各級老師(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升等重點都是在論文發表。雖然本校強調老師在校的任務有三,分別為研究、教學及服務,在提升等時總分為一百分,但其重要性分別為研究七十%、教學廿%及輔導與服務十%。除了有教育良心的老師外,多數老師基於自利原則,莫不全心全力於「論文發表」,以求升等;升等代表加薪、減少授課時數、增加休假及擔任學校一級主管的機會,教學未受到該有的重視。 二、科技大學(含技術學院)不重技術:科技大學升等的重心既然在「研究」的論文發表,這與一般學術型大學有何差異?「科技」擺在哪裡?「技術」放在何處?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三、業界人才經驗不受重視:筆者分別曾在瑞士、瑞典、英國、美國、中國及台灣的國際公司當業務、主任、副理、經理、協理及總經理等職務十多年,但到學校廿年完全未受重視;不知道這些一路讀到博士,就直接到學校教書的大教授們「專業能力」在哪裡?真的有比「實務能力」強?學生只要會讀書本、會考試就好了嗎? 四、出版專業的書籍沒有用:筆者這廿年共出版了十本書(卅二版本),暢銷書《管理學》已出到第八版,但直到民國一百年學校才告知「可用技術報告」送審(升等),送審的對象(評分者)卻主要是「研究型學者」,這些人只看研究成果的論文數量,絕大部分評分者是既不寫書也沒企業經驗,因此作者被評不及格成為「想當然耳」之事。筆者出版的著作,在影響力及實用性來說,真的比你出版的SSCI論文差嗎?那些論文除了相關的「學術界」,有多少其他實務人士會看? 教育部的升等政策該修正了!尤其是對科技大學。大學生的上課沒有受到該有的重視;老師只重視研究,而不在乎教學,這樣對嗎?(作者為科技大學副教授)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