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社論〉台灣經濟再見了嗎?
2014/07/22 14:08:26瀏覽201|回應0|推薦0

2014-06-30

外資巴克萊證券名分析師楊應超近日以「中國你好!台灣再見?」(Hello China; Goodbye Taiwan?)為題,提出亞洲科技產業報告,示警中國企業正逐漸侵蝕台灣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而部分中國企業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廠例如蘋果的供應商,威脅台廠供應鏈,台灣科技業若沒有重大變革,即將被中國科技業取代。此一觀點與本報日前社論以「四大慘業」浮沉印證台灣科技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繼續加深對中國的依賴,只有死路一條的觀察,相互呼應,值得吾人再深入探討。

楊應超在報告中更提出中國科技業近年的三大轉變︰

第一是從「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晉級為「中國製」﹙Made in China﹚。

第二是從「供應者」變成「需求者」。

第三是從「國內」轉向「全世界」。

第一項轉變,凸顯中國廠商透過學習、模仿以台商為主的外商營運模式與技術,以及對主場優勢(包括降低成本cost down、政策扶植、容易取得融資等)的掌握,迅速壯大,進而取代原有的外商,成為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逐漸把中國由外商的生產基地,轉變為自己的生產基地。其次,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作為生產基地時,它是世界工廠,而當中國經濟發展,人民消費能力增加時,它又變成世界市場。尤甚者,中國光是本身的消費人口就足以培養出本土的世界級品牌,而這些規模龐大的品牌更可提攜其國內的產業供應鏈,讓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發揮了相輔相成的效果。最後,中國品牌在其國內壯大,累積了雄厚的資源,更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與大品牌競爭,將其經濟實力擴散至全球的舞台。

而中國科技業的崛起,首當其衝的是台灣廠商。此因過去台灣科技業在面臨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的發展困境時,多數選擇維持在既有架構下的生產模式,欠缺變革、轉型、升級的決心與魄力,因此將生產基地遷往擁有數億勞動力、工資低廉、提供租稅優惠的中國。而受惠於中國龐大生產基地,台商不但維繫過去的榮景,而且企業規模更加擴大,很多台商在台灣原先只是僱用千人、萬人規模的中小型企業,到了中國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十萬、百萬勞工的大企業。但是,這只是數量上的增加,並非技術的提升。

然而,就在台商選擇熟悉的方式生存,享受安逸的年代,中國業者與台商之間的龜兔賽跑卻已默默展開。從傳產到科技業的西進,台商在中國三十年的練兵,雖然賺到代工財,卻也因為技術門檻不高,無意間替中國訓練人才與生產的kown how,等於培植了未來的競爭對手。再加上中國以政策、資金大力支持,有計畫的發展其國內產業,促成中國企業由早期的筆電到如今的智慧手機,雖以抄襲拷貝的「白牌」起家,卻飛快發展,至今已可跟國際品牌平起平坐,而其零組件廠更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形成台灣廠商的最大威脅。在這場台灣與中國廠商的賽跑中,原先大幅領先的台灣兔子由於太過自滿,不求進步,已經被鍥而不捨的中國龜追上了,甚至超越了。

中國企業的崛起已是事實,但我們也不必太悲觀,中國有些先天的優勢固然是台灣所不及,但台灣企業也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與利基,不須硬碰硬,卻也不要妄想中國的讓利,想要依賴它。台灣企業應該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研發高階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脫離單純代工與組裝範疇,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總之,台灣的當務之急,是改變產業政策,而不是在那些與中國加深經濟連結的服貿協議,甚至為中國量身打造的自經區打轉,消耗自身的能量。嚴格來說,台灣與中國的競爭,恐怕已不是龜兔賽跑那麼單純,而是生存之戰,台灣經濟依賴中國已經夠深了,再不及時回頭,恐將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53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