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03 14:05:21瀏覽170|回應0|推薦0 | |
2019年07月30日訊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表面原因是中國使用「不平等貿易」致美國對中國產生龐大數字的「貿易逆差」,美國經濟也因而衰弱,所以他要「重振美國,重創中國,重建世界」。也就是說,在中共使用「新重商主義」等侵略策略的不公平貿易下,中國經濟快速強大,美國相對停滯,甚至衰弱;為了振衰起敝,川普乃採用關稅策略,「以惡制惡,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以達削弱中國經濟、讓美國經濟重振而強大的目的。 那麼,如何顯現國家經濟的強弱呢?最簡單和最明確的指標就是「GDP」,而中國的GDP在二零零零年已超過義大利,二零零五年趕過法國,二零零六年再超越英國,二零零七年又趕過德國,到了二零一零年又超越日本,若照其增長速度,很快地就要超過美國了。其實,早已有超美的訊息出現了。不過,川普也公開揚言,在他總統任內,中國經濟別想超越美國。即便大家對中國的GDP數據強烈質疑其造假、高估,卻承認其經濟的快速強大。 眾所周知,不只美中兩國在「經濟」上爭強,世上所有的國家都在「拚經濟」,連共產國家也不例外;而自由民主國家,「經濟」更是選戰成敗的主因。美國1990年代柯林頓的「笨蛋,就是經濟!」讓他贏得大選,而2018年底,台灣的九合一大選,「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也讓國民黨鹹魚翻身大勝。 既然「經濟」被世人這麼看重,是不是大家都明白「經濟是什麼」了呢?「經國濟民」、「經濟即生活」被琅琅上口,而「所得」、「薪資」無疑是真實的呈現,「賺大錢」更是大白話。不論如何,「經濟成長」的追求已是共識,而「經濟學」也早從一七七六年以來就成為一門學問,但到一九三零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及隨之而來的一九四零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經濟成長」才真正熱門起來,追求「高經濟成長率」也成為各國的政策目標。 我們知道,耳熟能詳的「經濟成長率」是「實質GDP的年增率」,而GDP也就等同於「經濟」,這是美國老布希總統時代定調的,由GNP轉換而來。翻開當今標準經濟學教科書,幾乎都分為「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兩部分,而總體經濟學就開宗明義介紹GDP,之後的各章節也都圍繞著GDP的種種作解析。 GDP是啥米?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簡稱,顧名思義是「國內生產毛額」,教科書中的定義是「一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服務之『市場價值』」。在此定義下,GDP有「國內」、「一定期間」、「生產」、「最終用途」以及「市場價值」這五大限制或特色,它有「支出面法」和「附加價值法」兩種衡量方法,實務上則是以支出面、生產面與所得面三種方法分別計算,再調整銜接,是「國民所得會計帳」,也就是「收入」等於「 支出」,最常用的是「凱因斯所得恆等式」,標準的式子是:GDP=C+I+G+X-M,C是民間消費支出,I是投資,G是政府消費支出,X是出口,M則是進口。 這個國民所得帳被認為是一九四零年代由顧志耐(Simon Kuznets, 1901-1985)創建出來的,他也因而被尊為「國民所得之父」,也成為他獲頒一九七一年(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因。雖然顧志耐也在1940年代帶領軍編算國民所得,但現今各國通用的聯合國「國民會計帳」,卻是由李察‧史東(Richard Stone, 1913-1991)發展出來的,他也因而被稱為「國民會計之父」,也在198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他們兩位的獲頒諾貝爾獎,可以得知國民所得或GDP會計帳的重要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