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廢核之後電力從哪裡來?(下)-- 看德國怎麼做 ---- 風傳媒
2017/06/06 11:34:36瀏覽293|回應0|推薦0

2017.05.31尹俞歡/柏林報導

全球18個最佳風場 16個在台灣海峽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是必然也是必須。首先,小島上人口飽和、難以再擠出更多空間安放太陽能和陸域風機,新的再生能源勢必得往海上走。另一邊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資料,由於海底地形平緩、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全球18個最適合離岸風電的風場就有16個在台灣海峽;經濟部能源局更預估,光是潛力場址就有上看10GW的裝置容量。一推一拉,都讓離岸風電成為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唯一選項。

    然而,現在台灣除了風,卻是什麼都缺。相較於陸域風機只要在陸地上整地、安裝,離岸風場不僅要考慮海底地形、水深及潮汐等影響,高30層樓的風機塔架和重達百噸的基樁,更需要超大型貨運船支載送、組裝。風場建好後,運轉維護工作也都必須定期在海上進行。過去台灣產業多以資通訊、半導體產業為主,如今要搶攻離岸風電,相關基礎建設、產品標準都是考驗。

    離岸風電為產業帶來新契機,另一邊環保團體則擔憂風機可能造成的生態衝擊。經濟部在台灣海峽畫出的風場範圍,北起苗栗南至彰化外海,幾乎多與全球數量僅剩不到90支的中華白海豚棲地多有重疊,屆時百支風機的打樁噪音、工作船往返海面,恐都會衝擊白海豚生存。若業者沒有審慎施工、政府沒有嚴格把關,都可能讓白海豚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犧牲者。

用再生能源取代核電 德國如何做到的?

    歐亞大陸另一端,同樣毗鄰世界頂級風場北海、同樣視離岸風電為重要能源及產業的德國,雖然遲至2010年才有第一座海上風場,如今裝置容量卻已高達4.1GW,全球排名僅次於英國。此外,每日都有逾千台海上風機運轉發電,讓德國去年全年的離岸風電發電量高達130億度,足以供應包括首都柏林和布蘭登堡邦在內的300萬家戶一年所需的電力。更甚者,10年來產業被悉心餵養,讓供應鏈真正在地化、把工作與產值都留在德國,也在今年出現第一座100%在地生產製造的離岸風場。

    德國是怎麼做到的?政策上的推力同樣源於廢核承諾。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國會面對選民壓力,修法強迫國內9座核電廠在2022年前全數除役;梅克爾內閣隨後也公布能源結構轉型時間表,規劃2030年要由再生能源供應全國5成以上電力。在各種再生能源種類中,離岸風電也被寄予重望,預計2050年將承擔全國25%的電力來源。

    離岸風電雖然起源自北海,但相較於鄰近丹麥、英國早在21世紀初就開始大規模開發風場,德國由於陸地空間較多、加上北海沿岸屬環境保留區,並未跟著搶進第一波的開發風潮。

    起步雖晚,德國急起直追的速度卻超乎所有人的預期。2005年政府透過基金會進行示範計畫Alpha Ventus,並祭出政策及價格誘因;另外也設置單一審查窗口,從源頭化解所有可能與環境捍格的爭端。地方政府隨後加入,以產業園區、港口等基礎建設力挺,把產業與工作機會留在當地。另一邊以創新為主要動力的中小企業,除了靈活運用開發策略、引入在地資源,更懂得跨領域合作,讓不同專家在同一張會議桌上共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397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