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 楊寶年 天青泥鐘鼓形壺
2011/12/09 15:58:47瀏覽753|回應0|推薦3

回應 推薦文章 轉寄 列印 

此壺胎泥呈淺褐色,泥中含黃砂粒,俗稱“梨皮”,色淳樸古雅。

器身仿古代鐘鼓造型,壺腹中間微凹,由下向上收斂,平底、平蓋,坯體堅結,製作精緻。

流短而微翹,把作方環形,蓋為嵌入式,弧鈕,整器形制比例恰當。

壺身銘文:“鼓和五口,水彰五色,用作茗甌,潤身以德。” 。

底鈐陽文篆書“楊葆年”三字方印。

楊寶年,又名葆年,字公壽,清嘉慶至道光年間陶人。

是彭年、鳳年之胞弟。

善製茗壺,擅捏制法,曾為陳曼生造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青,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中國陶瓷史》對當時宜興有如下的記載:(宜興)現為上海附近第一窯業地,所製之器如茶碗、茶壷、酒盃、筆洗、菜碗、飯碗、花瓶、花插、帽筒等類無不製造,其外面之色,以暗褐色居多,間亦有帶暗紅者。

宜興之特色在配合高雅、形狀變化,光澤又不強烈,而文字繪畫之雕刻尤為擅長,故東西各國,甚愛賞之。

1915年,宜興紫砂首次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1917年4月,江蘇省立宜興陶器工廠在蜀山成立,招聘陶瓷專家和技術工人生產紫砂器,倂對紫砂埿質、埿色以及造型等進行研究和改進,年產茶具、花盆、罐鼎、文具等12萬件,有職員技工17人,徒工40人,其中有程壽珍、馮桂林、唐桂生等大師傅,還有盧仁義、潘義魁、姚根初、顧金培、陳仁紀、蔣啟峰等裝窯、燒窯和看火師傅。

到1921年,紫砂生產分佈於蜀山、潛洛、上袁等地,燒造紫砂的龍窯有10座,年產量100多萬件。

1926年、1930年紫砂器又相續榮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特等獎和比利時國際博覽會銀質獎。

1932年,紫砂從業人數已達600多人,全年燒窯140窯次,年產量220萬件,年產值約42萬元,占宜興陶瓷工業總產值的15%,倂直接接受日本、東南亞等國的訂貨,為近百年來紫砂生產特盛的一年。是年,朱可心、程壽珍、俞國良、吳雲根、范福奎等紫砂名手的雲龍鼎、掇球、仿古、傳爐等精品均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優秀獎。此時至抗日戰爭前夕,由於日本政府不斷提高紫砂進口的關稅,常滑地區又仿製紫砂陶出口,加上1934年的大旱災,致使紫砂生產逐漸衰落。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有7座紫砂窯和100多間廠房相繼被毀,技工大量流散,整個蜀山窯場全年所產紫砂茶壷不滿千把。

抗日戰爭勝利至新中國成立之前這段時間,如1949年僅剩20餘人摶坯製壷,整個紫砂業也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平常心按,依遺世傳器與宜興陶器圖譜所載,天青泥或純為胚胎,或作化妝泥,起於彭年,傾於清末。

民初胎色,例:程壽珍、馮桂林、唐桂生 … 等大師傅遺世之作,已不見天青泥。

現在一些人炒作泥,恐怕從未見到過泥陶成前與後的色彩效果與變化。

不過是接近某泥色的紫砂、緞泥、清水泥罷了。

泡茶效果較之黃龍山嫩紅泥而不及,遑論依序而上且均已滅絕的黃龍山老紅泥、趙庒山石黃泥(俗稱朱砂泥) 、黃龍山天青泥。

片面且斷句形容胎色的幾個字眼便推及為某泥,單憑逼茶二字便知一二,胎色作假於今日,實輕而易舉之事。

所幸,茶湯不會說謊。

逼茶何誤,容後再談。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