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育種與品種推廣~育種
2014/05/09 16:00:23瀏覽6252|回應0|推薦0

 

第一節:育種

育種是以茶樹不同種質資源為材料,運用遺傳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選育茶樹新品種的途徑和方法。育種的整個工程依以下階段進行敘述:一、育種的目標;二、育種途徑和方法;三、茶苗種植與定植。

一、育種的目標

茶樹是異花授粉的多年生木本植物,遺傳物質的雜合性強,所需的育種時間長,一般在20年以上,茶葉又是一種商品性產物,茶類繁多,各茶類的品質標準與茶樹本身的芽葉特徵和所含各種化學成分的多少以及組成的比例有密切關係,從而增加了茶樹育種的複雜性和艱巨性。需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不同茶類的品質特點:

        (一)、不同茶類的品質指標;

        (二)、不同茶類的產量指標;

        (三)、適於機械化的株型結構;

       (四)、適應台灣所需的抗逆性的要求;

       (五)、選育同一茶類中的早、中、晚品種的搭配;

       (六)、選育製茶品質特色如色、香、味、形。

二、 育種途徑和方法

茶樹品種是指根據茶葉生產需要人為地選育出來的茶樹群體。同品種的茶樹群體來自共同的祖先,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和相對穩定的遺傳特性,芽葉形態、產量、品質等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典型的特異性和優異性,生產上把這種選育出來的茶樹群體稱為茶樹品種。茶樹品種是重要的茶葉生產資料,是茶葉科學技術的有效載體,在提高茶葉產量、改善茶葉品質、增強產品競爭力和發展高效茶業等方面,具有常規栽培技術措施無法替代的作用。首先,茶樹優良品種可以顯著增加產量,一般無性系良種比群體品種增產30%以上。

樹品種按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繁殖系品種和無性繁殖系品種兩大類。

(一)、有性繁殖育種:

通過有性途徑(種子)繁殖的品種稱為有性繁殖系品種,簡稱有性系品種。茶樹自交的比例在01﹪以下,即為不同株之花粉與雌蕊結合稱為異交植物。正式育種的材料來源分為自然實生苗、雜交苗。而通常品種改良的方式有下列二種:

1、系統選種:

1) 包括親本選擇、收集花粉、母本去雄、授粉、套袋標示等程序進行選種。

A、正確選擇親本;

B、掌握雜交技術;

C、加強授粉後的管理。

台灣自日據時期到現在育種經命名能達到推廣價值的有:台茶1號(寶紅)、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金萱)、13號(翠玉)、14號(白文)、15號、16號、17號、18號(紅玉)、19號(碧玉)、20號(迎香)、21號,要育種一個品種到穩定狀況一般所需的育種時間長達20年以上。

2)、自然雜交:透過自然雜交的程序進行選種,如四季春茶品種。

3)、誘變育種:透過輻射育種(γ射線照射茶樹的適宜劑量為:種子57千倫,實生苗46千倫,扦插苗0.51千倫。)、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等程序進行選種。

(二)、無性繁殖育種:

無性途徑(扦插、壓條…等)繁殖的品種稱無性繁殖系品種,簡稱無性系品種。在茶葉生產上,常把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無性系品種稱為無性系良種。有性系品種由於採用種子繁殖,幼苗主根明顯,為直根系,群體中植株的性狀較混雜,參差不齊;無性系品種一般採用短穗扦插繁殖,群體中各植株的性狀整齊一致,短穗扦插的幼苗無主根,為鬚根系,根頸部有短穗遺痕,比較容易鑒別。無性系品種的優良性狀能夠世代相傳,具有產量高,品質優,芽葉持嫩性強,發芽整齊,芽葉的形態大小及內在品質一致,便於採摘加工等特點,因此無性系品種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三)、台灣茶樹種原與遺傳關連性:

1、早期的引種。

1)、原生茶樹普遍分佈於中央山脈,為第二層林。

2)、漢人的引種:應該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引進種子種植。柯朝氏於嘉慶年間(17961820)引進武夷種子於<魚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1855年(清咸豐乙卯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有爭議)1895年鐵觀音茶是由木柵茶葉公司派茶師張迺妙、張迺乾兄弟遠赴中國大陸取回,種植於木柵茶區,而有木柵鐵觀音茶的開始。

2、英國人的引種。

1)、John Dodd 1869)為在台灣契作產茶而引進茶種與茶苗(壓條苗)。

3、近代的引種與種原收集。

1)、劉銘傳的功績:引進與推廣印度是紅茶製造技術,但未成功。

2)、日本人的成就:引進阿薩姆種、設立研究機構、收集、引種、比較、育種。

3)、民間人士自主移入:郭少三於1933~34年兩度深入泰國清邁山區採集「禪種」茶籽回埔里種植、生產紅茶。

4、現代的種原建構。

1)、育種:初期利用日本人遺留之成果,育成台茶一號至台茶十三號。

    1952年平鎮茶業試驗所開始從日治時期遺留天然雜交種子的系統及自人工雜交品系中選擇46個品系,加上對照及親本共49品系參加高級試驗,至1959年完成選出20個品系,經壓條育苗,於1961年起在平鎮茶業試驗所、頭屋、三灣、礁溪、瑞穗、三芝、新埔七處舉行區域試驗,測定各參試品系的地方適應性,至1968年底完成區域試驗,根據參加區域試驗的20品系的農藝及經濟特性,包括萌芽期、萌芽密度、生長性與製茶品質等20餘項目的試驗成績,選出台農705號、483號、609號、478號、684號及627號等六個優良品系申請審查命名,其中以台農705號最優,不但產量高適應性強,適製性亦大,萌芽整齊且分枝均勻,適於機械採摘。684號在花蓮生產量特高,紅茶品質不遜於阿薩姆種,且又適合製造綠茶及包種茶。以上六品系依照台灣省農作物新品種命名辦法規定,附區域試驗各項紀錄,經農林廳審查結果,淘汰其中二品系,當選的新品種有台農705號、478號、609號與684號,並依序將之重新命名為台茶一號、二號、三號、四號,於1969年完成登記命名。

戰後初期平鎮茶業試驗所從青心烏龍母系中選出台農1號、6號、8號、22號、24號、66號、69號、121號,枝蘭母系造出台農101號,印度雜種母系選出台農61號、62號,福州母系選出台農105號、2號,共計13品系,加上地方優良品種青心大冇、青心烏龍、大葉烏龍三品種,用這16品系於1953年在平鎮茶業試驗所、台北文山茶場、及林口茶葉傳習所舉行區域試驗,至1960年完成。經八年精密考種,其中台農105號與121號均屬早生種,由於當時台灣茶園面積80%均為中生種,為顧及早春茶的生產及產期調整,極需有早生優良品種的推展。台農105號較適合於海拔較高處種植,且適製半發酵茶,在早春製造煎茶與碧螺春品質最優。台農121號樹性直立葉型雖稍大,但比青心大冇可提早一個月採摘,製造綠茶經濟效益甚高。此二優良品種根據試驗成績及各地方試種結果,申請命名,經農林廳審查通過命台農105號為台茶五號,台農121號為台茶六號,於1974正式命名公告推廣。

魚池紅茶試驗所於1946年起選出形質優良茶樹品系進行特性考。,並精密審查再予選擇與淘汰,當選品系經扦插繁殖後,進入株行試驗,選出試驗成績優良者5118號、184號、239號三品系,加上Manipuri FManipuri KJaipuri K三品種為對照品種,於1959年在魚池紅茶試驗所與三灣二處進行區域試驗,1963年在瑞穗試作一區,試驗成績以5118號最優,不僅產量高適應性廣,紅茶品質亦甚優良,且萌芽整齊適宜機採,其他二品系亦各具特色,經申請命名審查通過後,5118號命名為台茶七號、184號命名為台茶八號,並同台茶五號、六號於1974正式命名公告推廣。

1953年自平鎮茶業試驗所茶樹人工雜交F1與系統分離選種經株行試驗後選出109品系進行高級試驗,經十年觀察考種完成,從中選出形質優良者26品系,於1965年進行區域試驗。參試26品系分為甲、乙二組,各組均13新品系加上對照三品種,甲組試驗區設於平鎮茶業試驗所、關西、瑞穗三區;乙組試驗區則設於平鎮茶業試驗所、頭份、台東檳榔三區,至1974年底結束區域試驗。根據歷年觀測調查成績,甲組以358號、399號、311號三品系較優,358號茶菁收量是所有參試品系中最高且抗病性特強,紅茶品質亦優良,在東部茶區推廣甚具發展潛力;311號萌芽奇特早採摘期亦甚長,在早春價格特別高的地區確有推廣的價值。乙組以435號及408號二品系最優,453號收量甚高,樹勢極強而旺盛,萌芽整齊且芽質柔軟適合機採,綠茶紅茶品質甚優適製性廣。上列優良品系經台灣農作物新品種命名法規定,經審查通過命名的三個優良品種有台農435號為台茶九號,台農358號為台茶十號,台農311號為台茶十一號,並於1975(民國64)年正式公告命名推廣。

1965年由之前株行試驗結果選出的優良103品系壓條後進行高級試驗,經關觀察調查九年後,選出收量高及品質較有特色者12品系,加上各地普遍種植地方品種為對照,進行適應力區域試驗,於1975年在茶業改良場、名間、鹿谷定植,後另於大湖設置一處為觀察區,區域試驗至1980年底完成。根據試驗期間各項調查測定成績,選出適製半發酵茶頗具發展潛力的優良品系台農202720282029號等三品系,經審查結果20272029當選為優良品系,二者不但茶菁收量比青心大冇及青心烏龍高,且適應性強樹勢旺盛,包種茶品質香味具有甘醇濃厚與沉香撲鼻的特色,台農2027命名為台茶十二號,台農2029號命名為台茶十三號,並於1981(民國70)年正式公告命名推廣。

(2)、新的雜交育種:育成台茶十四號至台茶二十號。(茶改場新培育的台茶1920號碧玉、迎香及台茶21號紅韻新品種茶樹,已獲「品種法」保護,即使這兩種茶樹外流,國外產製的碧玉、迎香茶也不得進口,一經查獲一律退運處罰,等於建立國產茶葉的市場競爭保護傘。)

1960年選擇台農983號與335號為母本,再選擇台農1958號與白毛猴為父本,實施人工雜交,獲得1,433個新個體,期望從其雜交後代中獲得融合兩親本優良性狀於一身的新品種,適於製造高及半發酵茶類,以提供台灣開闢高級新茶區及更新舊茶園的需求。本批雜交新個體,經19661970年的生產力及品質鑑定,從中選出優良品系扦插及進行成活率測定,之後選出47個品系,加上4個對照品系於19741991年間在茶業改良場與三峽舉行區域試驗,至1982年完成試驗成績統計,選定編號72145209215283322號等五優良品系申請審查命名,經審查通過命名72145為台茶十四號(白文),215號為台茶十五號(白燕),283號為台茶十六號(白鶴),322為台茶十七號(白鷺),,並於1983年正式公告命名推廣。

台茶十八號,原品系4058,為緬甸大葉種紅茶母樹和台灣野生山茶父樹(♀Burmaχ台灣山茶)。俗名「紅玉」的台茶十八號,為農委會茶葉改良場經過長達五十幾年的試驗研究後,挑選出最具特色的優良品種,為緬甸大葉種紅茶母樹和台灣野生山茶父樹的美妙結晶,於19996月經前省政府農林廳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茶十八號」。

台茶19號,原品系為5114,親本:♀台茶12號×♂青心烏龍,1962年雜交,20041月通過命名, 2004(民國93)年922日在農業委員會辦理優質烏龍茶品賞會公開票選俗名為「碧玉」。

台茶20號,原品系為5167,親本:♀2022×♂青心烏龍,1962年雜交,20041月通過命名,2004(民國93)年922日在農業委員會辦理優質烏龍茶品賞會公開票選俗名為「迎香」。

台茶21號,本品種於20081017日 經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茶21號」;且於20081024日 為故新井耕吉郎支所長塑像揭幕式後,另取別名為「紅韻」以茲紀念。台茶21號樹型屬小喬木,樹姿直立,生長勢強,葉為長橢圓型,緣微波狀,茶芽萌芽期早,節間短,茸毛短而密,具易開花結果,抗風和抗旱性強等特性。台茶21號製茶品質佳,具阿薩姆種與祁門種親本之優點,茶湯水色金紅明亮,滋味甘甜鮮爽,茶葉香氣表現極為突出,帶有濃郁花果香,其香氣類似柑桔植物開花時所散發之花香,歷經中外茶業界人士審評讚譽有加,一致推崇為具有高香特點之紅茶新品種,極具推廣價值。

3)、引種:品種的引種乏善可陳,引進花粉供育種用。

◎台灣茶訊編輯《台灣茶百科全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3035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4 16:51 【udn】 購買前先比價!金碧 烏龍 凍頂 凍頂烏龍茶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