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與制約】4_觀察學習
2024/01/01 20:57:07瀏覽491|回應0|推薦0

觀察學習

人類許多社會行為的學習,無須親自接受制約或增強,而是透過代理學習得來的 (Bandura, 1977)。對於楷模觀察學習,使我們不必親自接受行為後果的制約,就可以具有制約效果。在「殺雞儆猴」的成語裡,猴子沒被處罰,但是牠看到雞被懲處,所以在腦海裡形成一幅畫面,預期做了那件事也會有同樣的下場。Bandura (1973) 以實驗證明小孩觀看攻擊的影片,會增加攻擊的行為,不過也有人質疑小孩模仿影片裡的攻擊動作與真實的攻擊行為並不完全相同,甚至還有人認為看了暴力影片有助於紓解攻擊的衝動。Bandura被歸爲社會認知論 

廣告裡的模特兒就是觀察學習的楷模,我們看到影片裡的模特兒用了某個產品後的增強作用,包括因為用了該產品得到好處 (正增強),或因為用了該產品避免一場尷尬 (負增強),我們自己雖然沒有直接受到增強作用,但看到楷模人物的增強作用,也就產生代理學習。讀者們可能還記得某個口香糖廣告,因為嚼了口香糖,才避免口臭的社交尷尬。經理人或領導者經常運用集會場合當眾表揚傑出者,讓其他員工效法,也會張貼公告受到懲處的名單及事由,這都是觀察學習原理的運用。 

Hilgard等人 (1979) 指出觀察學習的三個構成要件:(1) 學習者必須能預見行為的可能後果;(2) 具備行為調節能力,以心像呈現行為及其後果,以想像的方式感受到獎勵或懲罰;(3) 藉著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後果之代理學習。社會學習論者更是強調楷模在觀察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特質的楷模,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ManzSims (1981) 指出,具備以下條件的楷模,能夠傳遞最好的觀察學習效果:具外貌吸引力值得信賴、像個成功者與觀察者 (學習者) 相類似楷模克服困難後獲致成功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dlin42&aid=180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