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總裁於1979年在台灣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從代理轉向製造,並進行併購與合資,現今已經擁有94家公司,成為世界領先的工具機集團。他感激台灣提供的良好商業環境,不僅對中小企業極其友善,讓所有規模的企業都有發展機會,也讓友嘉從一家小企業逐步成長茁壯。
1989年友嘉年營收只有100萬元,台灣排名第一的機床公司麗偉年營收高達20億元;儘管營收相差了200倍,朱總裁卻大膽地表示要在十年內趕超麗偉。當時被眾人視為笑話,因為麗偉的業績一直在穩定成長,看似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朱總裁卻在短短8年內就達成了。友嘉最如何做到的?
-
前往中國大陸設廠:雖然初期遇到許多挑戰,例如收款困難、人力資源問題等,但友嘉善用當地人才,進行企業本土化。僅派遣少數高層至當地,其他人員皆為當地人才,甚至讓他們有機會成為管理階層。創立了杭州友嘉機電學院,進行企業文化和人才培養,並設立自己的銷售維修服務據點,提供售後維修服務,成為中國市佔率第一的工具機公司。
-
海外併購取得市場和技術:儘管併購成功率僅30%,但併購是提升企業技術能力、擴大市場以及進行轉型的大好機會。藉由學習併購策略和前人經驗,並量力而為,謀定而後動。透過重組與整合,創造新的綜效與雙贏。過去40年,友嘉通過併購和合資,在全球擁有94家公司,包含37家國際知名品牌,其中有10家百年以上的品牌。
-
持續創新發展:友嘉開始製造各種產業的零部件,包括汽車、航太、能源和軌道運輸業。多元化策略讓他們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有所突破,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全球化佈局三部曲】
-
深耕台灣:透過在台灣進行併購、國際合作與合資、技術開發和產學研合作,鞏固友嘉在台灣的業務基礎。
-
立足大陸:在杭州和河南鄭州設立製造基地並建立大陸服務網路,以此在中國大陸建立堅實的基礎。
-
走向全球:透過國際併購歷程、國際品牌行銷策略和全球資源整合策略,推動友嘉的全球擴張。
透過台灣公平、善意的經營環境以及優秀人才打下基礎,並進軍大陸。藉由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市場賺取大量收入,並把大陸賺的資金實現全球化策略。
【併購管理三階段】
-
投前評估:必須對併購的公司進行深入的評估,包括該公司的價值、未來的效應、投入與產出是否符合預期等。他強調需要有優秀的團隊,延聘專業顧問評估有形與無形資產,以及整體綜效和團隊默契。
-
投中鑑價:在這個階段,評估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部分。有形部分包括PE倍數、EBITA倍數、五年現金流與淨值估算等;無形部分則包括商標 品牌、企業形象、市場地位、技術能力、專利價值、人才經歷、工會 關係、客戶狀況等。他強調無形的部分非常重要,不可以被忽略。
-
投後管理:朱總裁認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是最重要的。這包括注重文化融合、用人本土化、培養員工的認同感和企業向心力等。此外,定期的稽核、內控和資源整合非常重要。資源整合包括採購優勢、研發互補、客戶共享、供應鏈垂直整合和生態圈完善等。KPI管理,不只評估顯性指標,如損益管理、周轉率、現金流量等,也將隱性指標納入考量,如領導人的觀念、願景、能力、態度、企業文化、競爭力提升等。他認為這些隱性指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朱總裁分享引人入勝的併購實例,友嘉就像個掠食者,被掠食公司共通點:財務狀況不佳、處於盈虧邊緣,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例如,擁有出色的技術和市場。印象深刻的是併購SNK新日本工機,SNK有高額的銀行欠款且虧損嚴重,朱總裁指出該公司的問題在於:
友嘉的轉型策略是提升業務面,整合技術與業務,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成功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該公司在短短的半年內就轉虧為盈,並且將原本的銀行欠款轉化為存款。
【聲明】《企業經營典範》學員心得報告,林財丁教授修改後擇優PO文本社團,尚未經演講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