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總裁海洋學院輪機系畢業,隨即上船從基層做起,「曾爬過混著機油與海水的艙底,也曾遭遇30米高度的大浪襲擊」,大海使他習慣面對風險,領悟海納百川的智慧。
【友嘉集團發展史】
甚麼樣的原因讓國際媒體爭相報導?故事得從1979年說起,朱總裁一手創辦了友嘉,雖然在當時還只是一間小公司,但朱總裁的傳奇人生也由此展開。
-
1980-1989年 草創期:剛成立的小公司以進口貿易為主,進口日本挖土機在台灣銷售。
-
1990-1999年 發展期:透過進口各項工具機台,成為當時台灣最小的工具機廠。在這期間內,友嘉還收購整合台灣遠洲、連豐及五峰三家公司,沿用遠豐品牌Feeler;這三家公司主要為鋁床與傳統車床,與當時為工具機廠的友嘉不謀而合。1990年起,友嘉不再生產傳統產品,轉型生產CNC (電腦數值控制)機台。
-
2000-2009年 併購起步期:開始收購外國公司,日本鈴崎(Suzusaki)、竹內(Takeuchi),義大利的Ramabaudi、Jobs、Sigma,美國SMS。也在德國、韓國及印度,收購一些小企業,為海外發展做準備。
-
2010-2019年 併購發展期:向德國收購MAG集團,包含此集團旗下在歐洲、美國、印度、中國、俄羅斯的企業。
-
2020-2029年 集團整合期:計劃將位於全球10幾個國家的各公司整合成一個企業體,透過文化融合、資源共享創造綜效。期許各國公司放下自我中心,優先考慮整個集團利益,在共同願景與目標的情況下,即使性別、土地、國情不同,但彼此的認同和歸屬感將遠超過1+1=2的效益。
朱總裁提到有三個對於友嘉來說是重大的轉捩點:
-
前往中國大陸設廠發展:友嘉於1990-1999這段期間,透過進口貿易所取得的機器成為工具機廠,並由生產傳統產品轉型生產電腦科技機台。1994年看上中國的市場潛力及人口,成為第一家前往中國設廠的工具機業者。發展過程中遭遇部分阻礙,例如:中國客戶收款困難,常常面臨到10-20% 尾款呆帳風險;某些地區的市場價格低,導致低價競爭,當地市場規模尚未打開;家屬耳聞家庭問題,不支持外派中國;代理商忠誠度不高,不願意將客戶服務做好。面對這些困境,朱總裁說「既然代理商不願意投資客戶服務,那我們自己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設立銷售維修服務中心。友嘉在中國有60多個服務中心,成為在中國市佔率第一的工具機公司。「既然台籍員工不願意前往中國,那我們就善用當地人才。」友嘉落實在地化,只有董事長、廠長等高階人員為台灣指派,其餘皆在地人才;不只解決台籍員工不願前往的問題,還能幫助中國人民就業。在杭州當地創立友嘉機電學院,幫助學員在友嘉體系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能貫徹企業文化和人才培養。
-
併購海外企業取得市場技術:過去40年來,友嘉透過併購和合資將企業版圖擴展到全世界,在全球共有94家公司,分佈歐亞美各洲。友嘉突破併購成功率僅有30%的困境,證實企業主只要懂得知人善任,汲取併購的策略實務和經驗,可透過重組、整合等方式,產生新的效益創造雙贏。
-
持續創新:友嘉的工具機事業在全球排前30名,橫跨汽車、航太、能源和軌道運輸等。友嘉也製造各行業內的部分零組件,例如電動車、航太產業等。
【發展擴張策略】
-
深耕臺灣:友嘉首先以台灣市場的內需貿易起家,開始購併台灣廠商,除了跨足製造業外,還透過國際合作與合資、技術開發和產學研合作,為友嘉在台灣的發展奠定基礎。
-
立足大陸:前述提到,友嘉成為台灣首間率先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工具機業者,建立中國代理商客戶服務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因此在杭州設立製造基地,並架設大陸服務網路,成功替友嘉在中國市場內取得一片天。
-
走向全球:在台灣跟中國都具有一席之地後,朱總裁將視野放到全世界。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他先是與日本企業合資設廠,提升製造技術能力;此外,也陸續進行海外購併,不只可以取得各國技術,還能將友嘉打入當地市場。之後便透過國際品牌行銷產品,整合全球各地的企業資源,將友嘉打造成有共同目標與文化的企業集團。
【併購管理三階段】
-
投前評估:透過詢問專業顧問公司,對要併購的公司進行估值計算:有形資產的產品、設備、裝置、土地等;無形資產的品牌、技術、專利等。接著考慮整體的綜合績效是否符合預期?朱總裁強調評估階段,需要有優秀的團隊,評估時也能將雙方的契合度、企業文化理念等納入考慮。
-
投中鑑價:正如投前評估中所提,在進行評估時要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部分。有形部分都是與實體資產相關,採用包括PE倍數、EBITA倍數、五年現金流與淨值估算等;在無形部分考慮商標品牌、企業形象、市場地位、技術能力、專利價值、客戶狀況等。朱總裁提醒有些事項要特別注意,像是技術輸出限制、工會關係與當地法規、法律糾紛與稅務問題、市佔率等問題。
-
投後管理:友嘉跨足全世界,在管理上朱總裁採用「以人為本」的方式,嘗試將不同文化融合、用人在地化、培養員工的認同感和企業向心力,讓員工感受到有被尊重。友嘉定期進行稽核及內控,包含組織、人事、行政、財務等不同面向,還透過採購優勢、研發互補、品牌加值等效應,將全球供應鏈垂直整合,讓整體資源規劃及運用得到大幅改善,並透過KPI管理檢視財報上可見的資訊,包含總資產周轉率、現金流量、現金流比率等顯性目標。也包含企業領導人的願景、態度、企業文化向心力、團隊交流與合作競爭力等,這類看不見但卻可以感受到的隱性指標。
最後,朱總裁提到為甚麼友嘉可以從一間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遍布全球的大集團?友嘉發展遭遇困境時,不只詳細了解背後原因,還針對這些原因進行改善,可謂治標又治本。朱總裁的做法如OK 魏國志總經理「將危機化成轉機」,還想辦法從中「找出契機」來創造一條新道路;也如台積電何麗梅副總「將心比心」,在自己創造成就的同時,也幫助他人創造成就,並為此感到欣喜。在發展事業過程中併購許多公司,但友嘉並未搞差別待遇,反而一視同仁;除了共享內部資源,還在不同國家落實在地化,並融合彼此的文化,打造舒適的工作環境。朱總裁的作法應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只將友嘉帶上國際舞台,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聲明】《企業經營典範》學員心得報告,林財丁教授修改後擇優PO文本社團,尚未經演講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