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2 14:39:56瀏覽977|回應4|推薦12 | |
.
《中央社》與《中國時報》也都拐彎罵馬英九笨蛋
.網友甜爸早在11月17日《經濟學人》刊出「Ma the bumbler」一文當天,就預期馬英九會以更改「bumbler」定義的方式,擺脫國際認證「笨蛋」的爭議,因而特別Kuso一份總統府聲明稿(見下圖);果不其然,19日在倫敦的《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即奉命指「bumbler」是「形容行事時『有猶豫』或『略帶困惑』,原文沒有侮辱之意」,但由於沒有同時公布駐英代表與《經濟學人》之間往返電子郵件的原文予以確認,這份文宣式的報導反而被眾多網友質疑其真實性。
好笑的是,護馬英九心切的《中國時報》於17日即迅速地替馬美言,「台語的『憨慢』一詞,反而比笨蛋更為貼切」,20日《中央社》記者陳至中也找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跟進背書,指「bumbler」侮辱意味較低,不該翻成「笨蛋」,翻成「憨慢、窮忙」較合適。
但有網友卻發現,不論是教育部的「電子辭典」或「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皆無「憨慢」的解釋;但於「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裡,卻可以查到同音「頇顢」的釋義,即「形容人愚笨、遲鈍、笨拙、沒有才能」,這下子「笨蛋馬英九」不僅被國際認證,連台灣的官方、媒體與學者都有一致的認定。 看來想要滴水不漏去除「bumbler = 憨慢 = 笨蛋」烙印的馬英九,只能從更改「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著手了。
P.S. 我認為,在19日這兩篇台灣研究生對「bumbler」的投書,比國內任何拍「馬屁」的教授,更具水準! 1. Ma the bumbler 誰譯得最好? 簡鴻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碩士)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以Ma the bumbler為專文標題,引發國內各報對「bumbler」一詞的譯文爭議。自由時報專欄作家金恆煒〈我不笨,我沒選「笨蛋」〉(A4版,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和李中志教授〈馬,這個驢蛋〉(A15版)的大作,都很有見解。我們以模型,先建構另一組詞前音 (initial)都是濁音的近似詞來做比較: *模型:/d/ vs. /b/:dicker(討價還價,殺價) vs. bicker(鬥嘴,抬槓);再以同樣模式比較「bumbler」和李教授構擬的近似詞「dumber」,通過模型可得出兩者確實有不同層次的辨義: *dumber vs. bumbler:裝聾作啞、失智無能的笨蛋vs.死鴨子嘴皮硬、嘴巴哇啦哇啦的驢蛋。後者即是李教授形容的「既笨拙又頑固」,要遠比前者嚴重。子音濁音的強弱,也和清音一樣,都是由雙唇向口腔內部遞弱: *girl vs. boy:/g/ vs. /b/,兩者的區辨堪稱是「重男輕女,要求等第」的階級社會留下的語跡(trace)。 但最弱的出現在中間的舌邊音/l/,和中央母音/er/,都屬易於發音的懶音性質。像「挐」ㄖㄨˊ,即是台語文耍賴無理取鬧、糾纏不休的 [dzu]ju5,就是常被說成李教授「連雞毛蒜皮的批評都要一直『盧』」的lu5。 「驢蛋」的可惡,好比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話:是一種比拙還要ㄓㄨㄛˊ的「ㄘㄨㄛˊ」(矬)--還真不是普通的拙!換句話說,馬的問題並不只是笨和拙罷了,而是「無伴撇」又壞到只剩一張滿嘴歪理的湖南驢子,可說是心智運作比笨蛋還更不堪的崩壞和「拙劣」,這證諸他主政以來,種種不及備載剛愎自用的劣行,並不厚誣。近來例如:小英呼籲召開「國是會議」解決退休金財政沉痾,這個驢蛋不是就此議題派人來協商、殺價(dicker);反而不斷放話鬥嘴、抬槓(bicker),牛頭不對馬嘴來「盧」、吵著說要和蘇蔡進行「國政諮詢會談」。馬英九三個字簡直就像「晉惠帝」般,是個「壞蛋」象徵,可以借名成詞 (eponym)了!民主台灣竟然「麻雀」到出這種國際認證、封建中國純種驢子的總統,算咱「衰」。 在姓氏「Ma」後加的「the bumbler」是一種被添加的形容詞名號(epithet),用以表達某種屬性或品質的描寫短語,對照「征服者威廉」和原文,應譯為「驢蛋馬」較為傳神;封號中間若加上逗號「笨蛋,馬英九」,還會稍嫌不夠貼近。 馬總統若驢性不改,國際間琅琅上口的this man、驢蛋馬等封號,恐怕才是他念茲在茲的歷史定位。 2. 傷心故事看班柏‧馬 楊宗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研究生) 最近的新聞話題圍繞在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以「Ma the bumbler」為標題的評論,中國時報有篇報導辯稱「bumbler字義不完全指笨蛋…台語的『憨慢』…反而…更為貼切」,卻無說明「憨慢」何義。事實上,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網路辭典的解釋,「憨慢」應寫成「頇顢」,是「形容人愚笨、遲鈍、笨拙、沒有才能」,試問這跟笨蛋的定義有何兩樣?週日的「自由廣場」,有讀者討論bumbler的翻譯,綜括之,bumbler的譯法有:笨蛋、蠢蛋、驢蛋;委婉的譯法包括:笨拙的、老出包的。這些譯法有各自的解讀立場,但筆者認為,雜誌選用bumbler來指稱馬總統,而不用其他的字眼,是因為bumble是雙關語。 除上所述,Bumble更是聯想到「自以為是、殘酷的小官員」,詞源出自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這小說敘述一名孤兒、名叫奧立佛(Oliver Twist)的小男孩所經歷的悲慘童年,藉以披露當時社會的黑暗面,其中有一人物叫班柏(Bumble),他是個自負又無情的教區公職人員、負責管理救濟院的事務,例如:在某寒冷的早晨,班柏「好心地」不讓奧立佛著涼,所以不斷用藤條鞭打他,使他身上產生火熱的感覺來驅寒;孤兒院的伙食不僅差又少,在某天的晚餐中,當奧立佛提出「我還要多一些」的要求(I want some more),隨即惱怒班柏和其他管理人員,因而被囚禁;後來,他們還逼迫奧立佛簽賣身契給煙囪工。 對照之下,馬總統不是跟班柏有幾分相似嗎?當ECFA和美牛案尚缺乏全民共識之際,馬即簽訂相關條約,臺灣人民像孤兒;在油電雙漲、當勞工上街頭訴求「還要多一些」的基本工資月薪時,馬政府連「一顆茶葉蛋」都不給,相較於軍公教的福利,勞工像孤兒;就在討論學雜費是否上漲、教育部廢止補助研究生赴外出席國際會議的今年,卻討論陸生是否補助健保和兩萬元的獎學金,臺灣的學生像孤兒。「經濟學人」用bumbler指稱馬,不僅諷刺馬在重大決策上的失誤,更暗指他早已被自我感覺之了得所麻痺,面對國內、外的批評聲浪,馬不急著提出具體的解決政策,卻是要求外交部透過駐英代表處對該雜誌提出抗議和澄清,將bumbler譯成「頇顢」,的確更加貼切。 〔 資料來源: pfge·s blog|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