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0 10:33:57瀏覽709|回應0|推薦0 | |
機器人“同事”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艾麗西亞•克萊格 2010年11月10日 它們不會頂嘴,不會生病,一周七天,每天能24小時不辭辛苦地工作,不用上衛生間,只需偶爾充充電即可。從表面看,機器人是完美無缺的員工。但如果一開始沒有安排好,後果會很嚴重。“我見過員工們拔掉機器人的插頭,明目張膽地損壞機器人。員工們擔心自己或者工友會因此失業,”大衛•伯恩(David Bourne)如是說,他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Robotics Institute of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系統方面的首席科學家。 儘管肆意損壞行為仍屬鳳毛麟角,但它們的發生很好地警示了以後可能發生的事:倘若員工感到應用技術後,自己的生計遭受巨大威脅,就會想方設法使出“陰招”。然而,在汽車製造廠,工業用機器人(經程式設計後自動執行多種工作的機器)通過把員工從最髒、最危險的工作(如焊接、噴漆、以及搬舉沉重的零配件)中解放出來,已提高了生產率。如今新一代的機器人能夠完好無損地拿起雞蛋,或者能在萵苣葉中找出蝸牛,它們能夠承擔過去需要“眼快手巧”的日常雜務。若部署得當,機器人可以讓企業為現有及未來員工創造有意思的工作崗位,削減成本,增加產能,並防止製造業轉移至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就拿德國來說,相比英國,它挽留住了更多的工程師,同時為每1萬名員工配置了5倍于英國的機器人。 但倘若機器人“搶走”了每週讓你領取固定薪水的工作,那麼所有這一切對你來說壓根就不是寬慰的消息。正如一位裁員的老闆所說:“當你的員工在車間第一線為你效力了30年,你很難告訴他們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 雖說勒德式(Luddite,19世紀搗毀機器的英國工人)的態度會給企業製造麻煩,但率先採用新技術也會帶來問題。伯恩教授說,企業通過時刻關注先行使用機器人的其它同行,就能順利地緊跟創新的時代步伐。“早期購置的機器人系統使用起來往往不順利,”他說。“若你看到競爭對手使用某種技術,並因此獲益,那麼你不僅能夠購置同樣的機器人系統,而且還可以著手提高其性能。” 逐步採用自動化有助於融洽勞資關係:贏得時間,讓被替換的工人得到重新安置、自然減員,或者接受再培訓,成為機器人看管員。英國肉餅製造商Ginsters通過改用機器人做包裝及搬運工作,使產量提高了一倍以上。該公司生產總監理查•貝恩(Richard Bain)說,在企業擴張期間逐步引入機器人,成功實現了在不裁員的情況下產能翻番。 並非所有的員工都如此幸運。有些企業在哪些人看護機器人,哪些人重新安置,哪些人離崗方面面臨痛苦的抉擇。ABB機器人公司負責英國及愛爾蘭的銷售及行銷經理奈傑爾•普拉特(Nigel Platt)說,他的公司曾説明客戶執行挑選員工擔任機器人技術員的棘手任務。他表示,相比教會自動化工程師如何焊接,教會焊工維護自動化系統要容易一些。“但並非所有的焊工都有強烈的意願或者必要本事來學習機器人技術。”他說。 有關工作場所與機器人“相處”的建議 ●別當試驗品。“購置最新款的機器人系統是件愚蠢的事,”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大衛•伯恩如是說。“至少得等第二版面世。” ●不要低估你的員工。“焊工與機修工有足夠技能成為機器人技師,”伯恩教授說。 ●爭取員工支持。奧迪請車間工人找出改進機器人表現的地方。找到的員工升任機器人操作員、程式設計人員或者調至正在擴大的部門,如電動汽車生產線。“否則員工就不會真心幫助我們,”奧迪規劃總管阿恩•雷科特(Arne Lakeit)說。 ●用夠你的供應商。Ginsters邀請機器人供應商派遣實習工程師及設計師到工廠充當操作員。供貨方員工發現機器人實際工作狀況以及如何使性能更上一層樓。英國發那科機器人公司(Fanuc Robotics UK)的做法是:讓客戶派遣最棒的學徒與它的團隊聯手,從而鼓勵客戶把機器人技術完美契入生產經營。 ●工作場的機器人有時可能太像真人。適當體現一些人體特徵能夠養眼,但伯恩教授說,機器人若能以假亂真,則會讓人害怕。 培訓要求也不應低估。2004年,阿爾拉食品公司(Arla Foods)在它位於瑞典延雪平(Jönköping)的奶牛場實現了貨盤及板條箱的自動化控制後,訂單處理更為快捷、也更準確。但在最初運行的幾個月裡,叉車司機使用舊經驗、老辦法,不斷試圖加快電腦控制的工作流程,而沒有意識到機器人不會象真人一樣操作。隨後機器人工作出現了紊亂,客戶有關訂單延誤及裝貨錯誤的大量投訴接踵而至。“我們自認為員工培訓已經很充分,” 阿爾拉食品公司技術經理奧拉•阿爾文(Ola Allvin)說。“但隨後發生的事清楚表明:我們還需要做很多。” 倘若一切能重來的話,阿爾文先生說他會少花些時間在課堂,多花些時間在工作第一線,提高操作員與機器人之間的相互默契能力。 奧迪汽車公司主管規劃的阿恩•拉科特也有同感。他說,沒有基層的回饋,再完美的計畫也會前功盡棄。“你在設計過程的細枝末節時,必須利用目前完成這些工作的人員的知識。” 讓留下操縱機器人的工人擁有更大的設計發言權,也能提振其士氣。肯•揚(Ken Young)是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機器人自動化教授,他曾親眼目睹團隊解散後造成的不信任,他認為重振留下人員的積極性乃是當務之急。“如果操作員有心讓整個系統良性運轉,系統就能良性運轉,”他說。但如果他執意不想讓整個系統好好運轉,系統就不會順利運轉。 那麼機器人行業觀察人士如何看待未來?隨著他們的能力漸趨增強,有些機器人看上去開始更像真人。對於能夠從裝配工作轉行包裝工作的雙臂機器人,製造企業——安川電機美國莫托曼機器人公司(Yaskawa America Motoman Robotics)選擇了人形的外形曲線。“我們想讓員工把機器人看成是他們自身個體的延伸,而非冷冰冰的機器,”公司技術總監埃裡克•涅韋斯(Erik Nieves)表示。 但是,看上去最似人的機器人也許要算“機器宇航員2號”(Robonaut 2)了,它頭戴頭盔,擁有靈活的軀幹、胳膊以及類似人的雙手,能夠自主操控人類使用的工具。“機器宇航員2號”由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聯手設計,預定於11月1日搭乘“發現號”太空梭奔赴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在地面,通用汽車公司機器人技術首席工程師馬蒂•林恩(Marty Linn)計畫使用“機器宇航員2號”作為平臺,以測試相關的機器人技術,能夠有朝一日讓員工免於從事挑戰人體工程學的工作,這些工作可能造成重複性勞損。 那麼,機器人將來會不會異軍突起,全面主導車間第一線工作?伯恩教授預測未來機器人會承擔所有的製造工作,而讓人類專司設計。更為近期的目標是建造身手異常敏捷的機器人,能夠進軍iPhone和黑莓(BlackBerry)等產品的裝配市場。 目前,這些電子小器件更新換代的週期非常快,所以機器人基本上難以涉足它們的生產領域。“等到你完成開發你的機器人,最新的電子產品已經更新換代了,”伯恩教授說。 讓機器人與裝配線工人肩並肩一起工作是個工程挑戰,但鼓勵人類接納機器人工友的管理挑戰同樣夠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