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7 17:22:28瀏覽9373|回應28|推薦169 | |
這張照片是很久很久以前攝於「竹筏港」畔,那時我是頭髮烏黑的少年家。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目前正舉辦七股潟湖娛樂漁筏創意設計競賽,將借重全國大學設計、藝術、美術相關科系學生的巧思,型塑具有特色的漁筏載具,來豐富遊客的生態旅遊經驗。台江國家公園內的「竹筏港」,是漢人在台灣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至今仍有脈絡可尋,如能全線打通,配合行駛創意漁筏,將是一項珍貴的文化觀光資產。 用竹、木等材料編紮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稱為筏。遠古人類觀察到單根竹木可以浮在水上,然而其會翻滾且穩定性差,人不容易站在上面,因此將多根竹子或圓木並排綑綁在一起,形成可載人也可載物的竹筏或木筏。孔子在《論語》中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桴」就是一種小木筏;唐朝詩人杜甫在《奉送崔都水翁下峽》詩中也提到:「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可見筏已有悠久歷史。 世界各地的人都懂得製作筏,但所採用的材料因地而異,台灣、華南、東南亞、印度等地盛產竹子,因竹子中空有節,能提供充足的浮力,竹節可以防止破損時大量進水,和水密隔艙的設計原理相同,用來做成竹筏可兼顧性能及安全,所以非常受歡迎。 台灣原住民很早就會利用簡單的竹筏渡河或捕魚,這種竹筏於十八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筏身越來越大,有的裝上中國篷帆可在海上航行,稱為「航海帆筏」,為避免筏艏碰到大浪沉入海中,筏艏演變成略微上彎。由於台灣「航海帆筏」有許多特殊裝置跟較好的性能,因此被西方船舶學者認為,是世界各地以天然材料製作的同類船筏中最成熟先進的。 台灣竹筏雖有許多優點,但竹子容易腐爛,每隔二至三年就必須更換竹材,是其最大致命傷。在塑膠材料流行後,政府於一九七○年左右,開始推廣以PVC塑膠管代替竹材來製筏,不久竹筏便大量被膠筏取代。膠筏的問世,使台灣筏朝大型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了運用於捕魚、養殖之外,更衍生出娛樂漁筏的觀光產業。 台南市的四草及台南縣的七股,便是漁筏觀光的重鎮,許多遊客來此搭乘膠筏,穿梭於紅樹林掩映的綠色隧道,觀賞古蹟、水鳥、螃蟹及各種生態美景,享受知性與感性交融的旅行。為了規範膠筏的品質與安全,台南市政府制訂了《四草觀光管筏管理自治條例》,台南縣政府亦有《潟湖區舢舨漁筏兼營娛樂漁業管理自治條例》,以供業者遵守。 台南地區娛樂漁筏雖然開啟生態旅遊的新玩法,但其筏身因陋就簡,有的僅以塑膠布擋風遮陽,普遍缺乏美感。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娛樂船筏創意設計競賽,如果甄選出來的優良作品,能像威尼斯的「貢都拉」,或的的喀喀湖的蘆葦船「淘淘拉」那麼具有特色,將成為台江國家公園一大賣點。 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有一條「竹筏港」,是先民在一百八十年前開鑿的古運河,也曾經是溝通府城五條港區與七股國賽港的生命線,這條歷史水道全長約 《古今圖書集成》中的竹筏圖。 法國浪漫派畫家傑利柯1818年的名畫「梅杜薩之筏」,現藏於羅浮宮。 墾丁後灣的小漁港裡停泊的膠筏,右前方建築物是海生館。 台南縣龍山港。 膠筏是漁民養殖牡蠣不可或缺的工具。 乘著膠筏在七股潟湖垂釣的漁人,遠處兩個白色的金字塔是鹽博館。 裝模作樣撐竹筏的是我們家快樂公主。 陸上搖槳,怎麼搖竹筏都不動。 阿飛在竹筏上的英姿,怎麼有點頭暈腳軟的感覺啊? 屏東大鵬灣的觀光膠筏。 台南縣七股潟湖內乘風破浪的膠筏,帶動了生態觀光風潮。 曾經是府城航運命脈的「竹筏港」,現在變成了一條美麗的綠色生態隧道, 等待我們去探索。 最後要考考各位,照片中的象形文字是誰的傑作?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