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27 01:04:25瀏覽1897|回應3|推薦77 | |
出了得月樓的大門,就是一道閃光。回台灣後,在三峽老街也見了一回。 接著往觀前街走去,觀前街在1982年就被設置為步行街,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區步行街。
玄妙觀前的街道,就是觀前街的名稱由來。 玄妙觀創建於276年(西晉咸寧2年),初名「真慶道院」,唐代稱為「開元宮」,宋代改名「天慶觀」,前面街名為「天慶觀前」。因觀內遍栽桃樹,花時燦若雲錦,所以又名「碎錦街」。後「天慶觀」毀於戰亂,之後重建。元代始稱為「玄妙觀」,街名改為「玄妙觀前」,故為「觀前街」沿稱至今。
現在觀前街老字號商店和現代百貨交錯林立,亦古亦今熱鬧喧嘩,其中的百年老店都大有名氣。
三萬昌 始創於1855年(清咸豐5年)的蘇州茶葉老字號,其碧螺春最為知名。還流傳有「撒尿牛角濱,喝茶三萬昌」這句順口溜。
乾生元 1781年(清乾隆46年)創立於蘇州木瀆的蘇式糕點店。有蘇式糖果、糕點、蜜餞、棗泥麻餅、四味酥糖、粽子糖等產品。
創立於1870年(清同治9年),原為河南人金蔭芝在洙泗巷口置爐熬糖,經營一文錢兩只的粽子糖。1884年(光緒10年),金老闆取得其攤位對面采芝齋古董店的店面,開始販售自製蘇式糖果、糕點、炒貨和蜜餞,其生意日益興隆,遂掛起了「采芝齋」的招牌。
相傳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患病,蘇州名醫曹滄州進京為太后診脈。曹醫師把隨身攜帶的采芝齋貝母糖給慈禧為助藥,從此貝母糖被視為"貢糖",采芝齋也名聲揚起,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如今采芝齋已成為蘇州最具盛名的伴手禮名店。
黃天源 創設於1821年(道光元年),浙江慈溪人黃啟庭在東中市都亭橋境設一粽子攤。後來生意漸入佳境,於是開設了黃天源糕團舖,為蘇州知名糕點店。
這幾間店以采芝齋的生意最好,門前可見排隊長龍。而觀前街每間銀樓門口都聘有看起來一副不太專業的店員(感覺比打醬油的臨時演員還差),不停地敲打銀器,以吸引顧客上門。加上沿路許多店家使用高分貝的擴音喇叭循環播放著叫賣錄音檔案,這條商店街雖無車輛通行(有觀光用載人小車),可讓人完全不想在這裡的茶館坐下來吃碗茶!猜想這條街上的茶館生意應該不怎麼樣。
總算是走到街尾的陸稿薦了!若是從這一頭算起,可就是街頭了。 自從看了高陽的小說「胡雪巖」後,我對書中兩樣美食特別感到興趣,一是汽鍋雞,另一樣就是陸稿薦了。 話說胡雪巖在玄妙觀吃了一碗茶後,又到獅子林與何桂清閒話家常後,欲將阿巧姐贈予何桂清做為妾室。次日,胡雪巖送了一百兩讓阿巧姐回木瀆老家省親,一人獨自在蘇州街頭閒逛,巧遇故人嵇鶴齡。 胡雪巖邀嵇鶴齡便飯,嵇鶴齡指名要吃陸稿薦。 但嵇鶴齡他要吃的可不是陸稿薦的醬豬肉,而是以大鍋熬煮醬豬肉,以小火燜煮時,為增保其香味,用以封住鍋蓋邊的那麵條。 阿巧姐笑稱那麵條是賣給叫化子吃的。 高陽也藉著阿巧姐的口講述陸稿薦的故事。 傳說以前有個陸姓老闆開了一個賣醬肉的小舖子,有個叫花子每天都上門來乞討,陸老闆倒也菩薩心腸,總是用刀割下一大塊肉賞給叫花子。後來,這個叫花子乾脆就露宿在陸老闆他的店舖屋簷下。就這樣過了一陣子,有一天這個叫花子忽然不見了,只留下一床破草蓆。(”稿薦”在蘇州話就是”草蓆”的意思。) 正巧這一回陸老闆在煮醬肉時,覺得還須有一把猛火,才夠火候。陸老闆順手拿起那床破草蓆往灶爐裡塞了進去,沒想到,鍋中的醬肉,瞬間飄香數里之遠。小舖子從此生意興隆,客源不絕,便以「陸稿薦」為名。 傳說那叫化子,不是真的叫化子,而是呂洞賓下凡。醬肉是沾著仙氣才能夠飄香數里之遠。 胡雪巖則是希望他阜康錢莊的招牌,可以如同杭州張小泉及蘇州陸稿薦一樣,到處都看得見。 所以,如同張小泉一樣,今日的陸稿薦早已經不是當年那老字號的陸稿薦了!早已成為中央工廠配送式的經營模式。(關於張小泉有興趣可參閱”上海冬遊記趣-十里洋場前世今生”。)傳說還是留待給傳說吧!
滿心期待來到了這裡,先瞧了瞧這些醬肉,實在無法引起我的食慾!更何況我才從得月樓吃得滿腹出來。拉著老媽過來看,她也一樣毫無興趣。 接著,我們在路旁上了車往拙政園前去。其實,兩地相距也不遠,若是我自己來自助旅行的話,便直接走路過去了。只是老媽出發前扭傷了腳踝,能夠乘坐車輛的地方,就多加利用吧!這也讓我從老弱婦孺的角度,好好地重新審視了上海和蘇州無障礙空間及設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