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6 15:41:54瀏覽2635|回應0|推薦1 | |
「思啊~想啊~枝~」,電影「海角七號」中的「茂伯」,彈奏著月琴,在自家門口哼唱著恆春人嚷嚷上口的「思想枝」,月琴獨特的聲音,適合演奏高亢、熱情的樂曲,同時也能表達細膩與柔情,最適合詮釋別具特色的恆春調。在台灣,有許多資深音樂人不遺餘力,本土創作歌手陳明章,即在北投開課免 陳達 恆春人。民間歌手,擅長以自彈自唱方式表達故事的說唱曲藝。因一隻眼睛患眼疾,所以恆春地區居民通常稱他作「紅目達仔」。由於家庭環境,陳氏並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不識字亦不識樂譜,一切憑口傳方式,從大哥與四哥那學習恆春民謠〈牛尾絆〉以及彈奏月琴。他一生經歷過打工、耕田、放牛,以及半職業的走唱。14歲冒風雨到臺東擔任臨時工,20歲正式在人前演唱。 【摘 自】台灣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陳達 【作者或出處】魏心怡 知識分類: 人文科學類>台灣歷史 唱歌章仔——陳明章 Chen Ming-chang: Taiwanese Bard 陳明章(左)作品中濃厚的鄉土味,得自於他長年南北走訪藝師、學戲曲的苦功。 亂如蓬草的髮鬚,加上汗衫、拖鞋和一把吉他,是他的「正字標記」。陳明章雖被喻為「台灣流行音樂的傳奇」、「現代陳達」,他卻自稱「台灣地鼠」——有一肚子鮕呆氣,和滿嘴蕃薯味……。 陳達,民國前七年生於南台灣土地貧瘠、落山風橫肆的恆春,抱一把老月琴一生吟唱。民國六十年代末期,以恆春民謠「思想起」,為舞蹈家林懷民描述先民開台精神的舞劇「薪傳」伴唱,成為校園民歌運動的精神象徵之一。已逝。 陳明章,民國四十五年生於台北脂重粉膩的溫柔鄉北投,背一把吉他創作閩南語歌曲。七十年代末期,以「下午的一齣戲」等曲,遊唱各大學校園,開創了閩南語歌曲新風格。他活得正精采。 冷冷的風吹我紅紅的目眶 很多人常將陳明章與陳達聯想在一起,不僅因為他們不拘形式的吟唱方式,及歌中濃釅的情感與本土風味,也因陳明章深受陳達的影響。 陳明章是在聽過陳達的「思想起」,才恍然頓悟,致力閩南語歌曲創作。他的「唐山過台灣」組曲便是呼應「思想起」,歌頌祖先由大陸渡海來台的事蹟。十年前,陳達車禍身故,他更為紀念陳達寫下「紅目達仔」一曲。 陳明章崛起的故事,也與老來成名的陳達有幾分相似。 他自小學開始,跟著在北投酒家走唱的同學哥哥學吉他,為了怕吵人,半夜常躲在廁所自彈自唱。校園民歌流行期間,他參加金韻獎創作比賽及「木吉他」團員甄選,因聲音粗嘎、音階不准而落選。此後又為了百餘首歌曲四處找唱片公司,結果都留給自己欣賞。 直到民國七十六年,透過朋友引介,他為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戀戀風塵」配樂,只用一把新台幣六百塊買來的吉他,居然奪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 兩年前,在搖滾客音樂資訊月刊和水晶有聲出版社支持下,陳明章得以巡迴各大專院校演唱,聽眾從一場廿、卅人,增加到數百、上千人。 此後,國內創作力頗強的蘭陵劇坊、優劇場、陶馥蘭現代舞團都先後與他合作;他並陸續為電影「牡丹鳥」、「巧克力戰爭」及侯孝賢執導的日本公益廣告片「酸雨」配樂;連舞台秀場諧星廖峻的專輯都請他跨刀,擔任製作人。 沈重的腳步從春分走到冬末 短短數年間,從四處碰壁,到唱片一出,每成文化、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陳明章所憑藉的,不只是運氣。 「在音樂形式上,陳明章不像目前多數閩南語流行歌手,一味以西洋的搖滾、鄉村歌曲、藍調等為創作素材,而能以台灣傳統民謠、歌仔戲、南管、北管等閩南音樂曲調為資源」,中時晚報副刊「黑色唱盤」專欄作者翁嘉銘評析,他「唱出新時代最有台灣味道的歌謠」,而他的歌詞內容,也總從民間與生活出發,以戲仔、漁民、農夫、妓女、酒徒等角色的生命遭遇為主,側面鋪陳出台灣民間社會的變遷。 譬如「再會吧!北投」就是藉一位人老珠黃的酒女唱出:「我只是用我一生的幸福鋪著你的溫泉路,鋪在這條破碎的黃昏路」,點出逐漸沒落的北投心境。 寫一場午後雷陣雨,打散看戲人群景象的「下午的一齣戲」,則用類似歌仔調的曲式,吟出野台戲失落的傷感:「下午的陳三五娘,看戲的人沒半個,……,鑼鼓聲,聲聲慶團圓,台下沒一聲好,台上全是雨。」 是生活的滋味 陳明章這些創作素材,大多來自他的生活經驗與印象。 「從小生長在民間戲曲、走唱盛行的北投,住家隔壁又是大澡堂,聽來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三十啷噹的陳明章說。 早年為了謀生,不得不「多能鄙事」的經歷,也是素材來源之一。他當過小販,做過養魚場外務,推銷鋼琴,也賣保險,至今仍從事蘭花生意。趁著做生意之便,他不但深入地方鄉鎮,接觸各形各色的市井人物,還向民間藝師學習歌仔、南北管等曲藝,融入創作中。他得獎的「戀戀風塵」電影配樂,便是在九份山區流連三個月創作出來的。 而他判批社會現實之作,也都是發自生活的心聲:「無聲無息,我們這些苦碌命。黑煙廢水,陪我也三十年,上港下港都是翻肚魚。茫茫渺渺不知心何處?家家戶戶都靠鐵窗圍。有錢有勢也怕子彈。抗議遊街,心內鹹酸甜……(竹枝詞)」所以他力主環保、痛陳時弊,不惜予人極端激進的印象。不想,這樣的形象,反而讓他身邊圍滿了十幾、廿歲的年輕崇拜者。 懵懂少年沒煩惱的心? 然而,走過了幾十個校園,參加過數百場的演唱會,看不同的孩子卻穿著同樣印了鮮明口號的T恤,甚至學自己趿著拖鞋,抽菸、嚼檳榔,他心中卻浮現十幾年前在台北「稻草人」西餐廳聽陳達唱歌的景象——「老花眼鏡垂在鼻頭,一身土灰西裝;台下的少男少女在牛排滋滋聲中,聽著和他們生活距離遙遠的歌謠。」 「他們來聽我的演唱,買我的錄音帶,其實不也只是在標榜一種『不一樣』的消費主張嗎?」他感慨萬千。 對於自己的作品,他認為還在嘗試的階段,不敢輕下論斷,但強調它們絕非時下流行商品。一套「唐山組曲」孕育涵養了四年,才肯面世;一首「竹枝詞」修改兩年方才定稿;為了充實創作素材,至今仍踏破「拖」鞋,四處尋訪老藝師學戲曲。 蓮心的苦,甘蔗的甜 陳明章的「竹枝詞」,是他向七十歲的南管師父金枝師學藝時得來的靈感。他得知師父因本身不識字不識譜,深怕過世後,技藝失傳而悵然,感慨而作。這首詞也是他自己的心境寫照。 「昨夜竹枝枝搖曳, 登樓望遠,望啊望前塵。 想起年已近三十, 茫茫渺渺,不知心何處? 想到南管心著急, 無譜無詞叫阮怎麼聽? 孤蟬叫過季季秋, 只盼花開枝枝春。 嘿……朋友啊!乾一杯。 聽我講山河,吐一嘴鮕呆氣。」 【摘 自】光華雜誌1992年09月號 【中文章名】唱歌章仔——陳明章 【英文章名】Chen Ming-chang: Taiwanese Bard 【作 者】謝淑芬 月琴 yueh-ch'i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月琴 【外文詞條】yueh-ch'in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音樂 月琴,現藏牛津庇特里弗斯博物館。 By courtesy of the 亦作yueqin,亦稱la ch'in或moon guitar。 中國撥弦樂器。木製,音箱扁平,兩面蒙以桐木板,中空。因圓如滿月,故名月琴。琴頸較短。琴頸與音箱面板上設品,原為十品或十二品,張絲弦或金屬弦四根,分成兩組,每組調成同音,按五度關係定弦。音箱中裝有金屬絲製成的彈簧,俗稱「琴膽」,演奏時產生振動,使聲音更加清脆明亮。現月琴品位(音檔)已增至23個或24個,張弦三根或四根,不再分組調成同音弦。在中國戲曲曲藝中為重要伴奏樂器,在民樂中也常作為獨奏、合奏樂器。
中國民間戲曲《敉西調》 【東方觀點】 月琴 yueqin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yueqin 【中文詞條】月琴 【作 者】周瑞康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音樂‧舞蹈/音樂/〔樂器與演奏藝術〕/樂器/弦鳴樂器/〔撥絃樂器〕/月琴 撥奏弦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戲曲﹑曲藝音樂伴奏的撥絃樂器。月琴由古代樂器“阮咸琵琶”演變而來。音箱為扁平的正圓形或八角形。一般用紅木(或花梨木﹑紫檀木)做音箱邊框﹐用梧桐木做面板﹐背面嵌底板。傳統的月琴張4根絲絃﹐雙弦同音﹐相距為五度音程。琴頸和面板上裝有竹製的品﹐有7品﹑9品﹑10品或12品等多種。音域為兩個八度左右。通常用牛角﹑骨頭﹑撥子彈奏﹐音色清脆明亮。
【西方觀點】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