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4 12:53:15瀏覽1097|回應5|推薦39 | |
這兩天,聯合報大篇幅報導花蓮縣仁和溪畔的水泥開發現況,亂石壘壘,樹倒草折的破敗,一幕幕的怵目驚心,如果不是實地照片顯示,任誰都無法相信,這塊土地的名字叫「花蓮」,臺灣引以為傲的美麗後花園,太平洋日出照耀的福爾摩沙,我孩提時代夢想遷居的理想之家。 殘酷的現實影像,午夜夢醒思慮再三,那股怨懟與憤怒,竟似長河奔騰天外來,翻轉千里的不斷衝擊內心深處,久久不能平復。 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這是我們的國家? 這是我們的財團? 這是我們的政府? 這是我們的地方父母官? 這是五千年道統文化唯一展現? 這次身為平民百姓的我們能再次視而不見?
莊子人間世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說的是強取豪奪的最終結果,必然只剩下自我毀棄,眾人只知萬物有用之處,卻無法領悟無用卻更為重要。 山川河海,看似簡單平凡,其所帶來的世代交替,又豈是人類數十年的生命週期可以看透,又怎是短視近利的政客可以明瞭,佩服聯合報蔡惠萍記者的詳盡報導,那是人性至善的光芒,與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更感謝聯合報大方釋出珍貴空間,讓我們看到土地的哀鳴,原住民的無助,與官商一體互相牟利的可憎心態。 「產業東移」讓政商獲得可觀利益,執政者避開西部的難看吃相,卻鬼魅幽幽的複製在花東山區,好山好水的口號後面,暗藏著開腸破肚,吃乾抹淨的貪婪嘴臉,官商用力挖掘的豈只是山石泥塵,那一塊塊倒下消失的,不正是我們國家的領土,是生我、掬我、養我、護我的美麗臺灣。
過去官商二十年的利益結盟,我們悲哀的發現,藍黨綠營都深陷其中,國家領導站在高處大喊「破冰之旅」,卻忽略國土政策的偏失弊端,而當年省府大員,為了維持山水的美麗表象,要求水泥廠都躲到山背,眼不見為淨的放任他們炸山築路的掠奪國土,執政竟可上欺祖先下騙萬民,難怪弄到國不成國的亂而無緒,鄉不是鄉的水悲土泣。
連橫的臺灣通史序「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雅堂先生的真知卓見與不凡氣勢,今日讀來,字字叮嚀,句句感人,現在檯面上的臺灣政治人,有幾個能類比,又有幾個能讓人心服口服。
曾任教臺灣大學城鄉所的張景森教授,在九十三年七三水災後,斷然建議讓國土休憩不再開發,將疲憊的叢山峻嶺回歸自然,讓中臺灣的明天,重新走入生態循環,姑不論他個人的政治取向,單從這點來看,張教授的專業堅持與人文素養,就很值得我們對他豎起大姆指。 反觀現在的執政黨,沒有覺悟之所以失去政權八年,一旦重新執政,官商勾結的夢魘再現,前年(2008)五月執政,九月就急著宣佈終止「國土復育方案」,讓沉寂多年的租地採礦又重出江湖,讓國土更為蒙難,財團大發橫財。 蔡惠萍寫的客氣,「我們,只能典當環境換取財富?」 我不才的改為,「國家,竟然出賣土地換取財富!」
這個執政黨,在都市,帶頭哄抬地價,掩護財閥買地、圈地、養地,然後高價賣地。在鄉野,更大手筆的變賣大山大谷,一座又一座的賣,不禁要問,再過幾年,我們週遭還剩下什麼?我們又能交給下一代什麼?是滿目瘡痍的臺灣?還是腦滿腸肥的幾個世界首富?
如果國土政策如此草率便宜,文明一詞,將會離我們愈來愈遠,施政如果只會橫徵暴斂,執政黨的明天必定岌岌可危,時間轉輪其實運動的很快,千萬不要鄉愿的自我感覺良好,旗竿會扶起也會倒下,人在做天在看,那個終判的結果,我們都已了然於胸。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