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的真顏色
2012/05/25 11:50:22瀏覽314|回應4|推薦28

 


 

關於作陶,已經是20年以上歷史的舊事加上ing。
但這年幾乎完全停擺。
一方面是陶藝教室搬了家,離我遠了,
另一方面是家叔病了,時間更少了。

去年想寫的一本書,籌劃著,也還待產。
昨晨,乾爸自加州來電說:你不是要來美國看我嗎?
是啊...舊金山好久沒去了!自從美國藥師考完之後至今..
屈指一數,少說也有23年之久。
這23年,都在日本自助旅遊。

這23年也是我摸索陶作的開始。

當年,遊蹤至謙倉,結識陶藝家諸橋邦夫老先生,
邦夫先生的夫人是畫家諸橋幸子(日本人婚後皆從夫姓),
而其兒子邦行,是東京音樂大學畢業,
於富士電視台從事日劇與舞台劇、廣告的音樂創作。
一家人都是藝術家。
我的日本陶藝老師平井明,是這樣輾轉認識的。

最開始我以陶版畫入世,因為比較擅長畫圖,
慢慢發覺,生活化的陶作更為實用,往後,
便一系列杯、盤、茶海、茶壺、食碗、碟陸續問世。
以往量產時,一款陶杯,一條陶土可以拉上一打,
好朋友過生日,就送啊送的,送到只剩下初稿。
有些得意的,便會為自己留一個。

陶,在我的人生旅途裡,是一處溫暖而美麗的風景,
寫不完道不盡的點滴,泛黃卻永遠鮮明的晾在胸臆。

這只陶器,是將陶土先桿成陶版,
一部份做陶身與蓋子,
一部分做泥條,泥條捏成一朵朵雲,沾泥水崁入陶身,
最後再完成底座與蓋把。
我比較喜歡樸實的感覺,不喜歡匠氣味,
連上釉,也要讓它著實的復古。

邦夫老先生曾說,買陶要有刻章才珍貴!
為了這刻章,還順道學了篆刻。
用自己刻的陶章蓋於底部以示作者真實,
正如古人繪圖必舞文弄墨於後一般。

朋友都說,你不怕餓著,藥師當不成的時候,
也可以敎畫或是敎陶。
可對我而言,賺錢事小,
這些際遇,才是我生命的真顏色。我最寶貴的資產。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su20100507&aid=6486471

 回應文章

旱墨莲
能够得到苏苏陶杯的朋友,真是幸运:)
2012/05/31 23:50

巧的是我也认识一位陶瓷艺术家的朋友,家里还有一个他亲手做的小杯子,不过,他的风格显然和苏苏不同,虽然同样很美。巧的是,他和你一样都是行医的,在做陶瓷以前,他在美国是一位脑外科医生呢!现在他的作品都有在华盛顿的博物馆里展出哦,苏苏看看喜欢不喜欢他的风格:)

http://cliffleeporcelain.com/cliff/gallery.html

 

「susu」(susu20100507) 於 2012-06-10 23:35 回覆:

呵呵---旱墨蓮,我去看了!

好奇怪啊,為何學醫者做陶罐,都是一個樣?

我也做那樣形狀的陶罐,但因不實用,也就只做那麼一個,

其餘的都是瓶口比較大的花器。

我做最多的是食器,覺得最實用。我也常點臥香,所以也做那些,

目前,有空時,我去學做芳香植物的臥香。

淨空氣、淨身、淨心。

我對芳香療法有興趣,植物的芳香比如靈魂,網上行或往下行,各有其療效。有趣!

「susu」(susu20100507) 於 2012-06-10 23:37 回覆:
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燒陶一般的熱情
2012/05/26 19:50
生命真顏色 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美  我從不了解
我連自己寶貴的資產是什麼  都不甚清楚 
也許不是不知  是不知足 
關於一切  susu總是自己豐富之餘外  所感受的細微末節  還如碰觸那陶面的感覺一樣
溫潤而感動
「susu」(susu20100507) 於 2012-06-10 23:26 回覆:

薇,你的一生便是顏色。

走過幽暗或許是黑色,走過黑色必也尋得另一處彩亮,

縱然是那麼卑微的一點點,都值得珍惜。

因為是用了一生去擁抱來的。


梅琪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藝
2012/05/26 18:54
susu如此多才多藝,
心中應有一個聲音或一個意念,
也就是,總有一件是妳最不想放的吧? 
「susu」(susu20100507) 於 2012-06-10 23:23 回覆:

琪仁是智者,重理性。所以有此一問。

只有國內外義診一事不可拋卻,那是我活著最大的安慰。

即使我手上空蕩蕩,心卻不能空蕩蕩。

別人為臉化妝,我希望為別人的心化妝。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的真顏色
2012/05/25 21:19
很素雅的陶。
那幾朵雲,圓潤優雅。
「susu」(susu20100507) 於 2012-06-10 23:19 回覆:

作陶的時候,想像那排雲朵應有起伏,

如天地之鼻息,人心之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