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2 09:17:28瀏覽921|回應0|推薦6 | |
兒時記趣(說古論今→打 梭兒) 在臺灣早期的童玩以《跳橡皮圈》最普遍;後來引進很多,如:風箏、踢毽子、滾鐵環、彈珠、九連環、捉迷藏、老鷹捉小雞、扯鈴、抬花轎等等,另有一項未被引進,那是《打梭》。 《打梭》玩法,看誰打得遠,梭是端兩尖尖,放在地上,用木棒擊打一端,使其彈起,揮棒擊出,最遠者贏,最近的撿梭。臺灣面積小,人口多,不適合此種遊戲,危險性高。 ●下面介紹幾段網路資料作參考: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湟源鄉下的男孩子們在夏日裏喜歡耍一種叫"打梭兒"的古老的遊戲.這個不知是由哪個民族由哪朝哪代傳承下來的遊戲,玩起來簡單,但對場地的要求卻高,必得有一平坦的寬展地兒才行. ●此文來自: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xl200605023 ……………………………………………………………… 小時候的遊戲其實很有意思,比現在的小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更有益身心。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推鐵環、跳繩、彈琉璃球、鬥寶、打陀螺、疊三角、老鷹抓小雞等等,老家還有一種“打梭”的遊戲,在各種民俗的書中還沒有看到。特別要說明的是,這也是一種危險的遊戲。 “打梭”一詞,是本人的臆測,老家的方言念“打酥”,實際擊打的是一種兩頭尖尖,很像梭子的東西,寫成“打梭”應該沒錯。 這是一種主要在冬天玩的遊戲。首先要找一根10~15釐米左右,直徑不超過5釐米的木棍,把兩頭削尖,這就是“梭”。然後再拿一根擊打的棍子,類似棒球的球棒,水準不高的可以拿木板代替。本人小時候,玩這種東西很笨,把木板做的跟菜刀很相似,仍然不能準確擊打目標。 工具準備好,還要有一塊比較空曠的場地。在地上畫一個圓圈,兩條放射出來呈扇形的線,很想現代體育的壘球和棒球。扇形內部應該是“擊球區”,但是實際上只是一個指示方向的作用,球開出去一段距離後,就會拐彎抹角地越打越遠。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固定的場地。老家玩這種東西一般要兩個人,一人在圈內“發球”:拿木棍敲擊“梭”的一頭,等“跳起來”的時候,在空中猛擊,把球打出去。當然要打在界內,出界或者打不中就要換人,一般要是打不中還有三次機會。 “梭”打出去,當然是越遠越好。另一個人要在“梭”的落點把“梭”揀起來,投到開球的圈內就算贏。要是投不到圈內,“開球人”就在落點再次把“梭”擊遠,我記得這時可以擊打三次。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和一個親戚玩,周圍圍了好多人看,他比我大好幾歲,是著名的“高手”,我被趕著繞了好幾圈,轉到別人家的後面了。贏的人家都不好意思了,大家由輕蔑變成了同情,那種尷尬和屈辱感,我到現在還能感覺到。 “打梭”是一種很男孩子的運動,雖然我很笨,但是我仍然不屈不撓地想學好它。每到冬天(印象中主要是冬天玩),總是盼望著和村裏的孩子一起玩。那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幾個收藏的“梭”,甚者有幾個不同的“球棒”。記得那些“高手”總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用那些難度最大的棍子和更小更跳的“梭”。 “打梭”也是一種危險的遊戲,因為總是有很多孩子圍觀。掄起的棍子萬一打中人或者脫手,都非常危險。最危險的還是打出去根本無法控制方向的“梭”,這種兩頭尖尖的利器,打在人身上是一種災難性的事故,但是這種事故幾乎經常發生,據說還發生過把人眼睛打壞的慘劇。所以,雖然小孩子很喜歡,但大人經常會干涉或者制止自己的孩子去玩,特別是圍觀。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大概是我上中學的時候,在農村已基本看不到這種遊戲了。 ●此文來自:http://wangzipeng007.blog.sohu.com/41616454.html ……………………………………………………………… ● 消失在記憶中的遊戲——打梭兒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湟源鄉下的男孩子們在夏日裏喜歡耍一種叫“打梭兒”的古老的遊戲。這個不知是由哪個民族由哪朝哪代傳承下來的遊戲玩起來簡單,但對場地的要求卻高,必得有一平坦的寬展地兒才行。 我們莊子西頭有一大片綠草地,人稱“納灘”,納為藏語,沼澤的意思,實際上它是一片濕地。由於這片地下面水多堿重,無法耕種,就任它長了以“賴呱呱蔥”為主的厚厚的短草以原始形態閑在那裏。一眼小泉流著清清的水,自然形成的水渠兒彎彎曲曲,萬千個“丁丁馬勺兒”(蝌蚪)搖著小尾巴在水中游。間或有毛驢、山羊啃那草吃,或懶懶地臥在綠草灘上沐日光浴。 這片濕地是打梭兒的最理想的天然綠茵場。 打梭兒對器材的要求十分簡單。只需二尺見長的“打棍”一個,五寸長的“梁”、“梭兒”和“挑子”各一根就算齊了。這些東西都可以就地取材:濕地邊上就有一大片灌木叢,只要躲過那無發的頭頂上老泛著黝黑的光、人稱“黑人”的極凶的守林人,拿了小刀鑽進灌木叢,幾分鐘時間就能搞出來。地上挖一長方形的槽,在槽的三分之一處架上“梁”,準備工作算就緒了。 兩人以上便可以玩“打梭兒”,但有五六個或七八個人,玩起來會更熱鬧一些。開始前先用“手心手背”法將人分為兩組,再用“包子剪子錘”定出哪組先打然後就進入比賽場地。“挑子”橫擔在“梁”上,挑子頭上壓好“梭子”,單手持“打棍”朝那“挑子”的另一頭輕輕一敲,由於杠杆原理,“梭兒”就被挑起在半空中,這時就需打梭人眼疾手快,用“打棍”穩准狠地朝那正在下落的“梭兒”上打去,“啪!”一聲脆響,梭兒便遠遠地飛了出去,如果落進水窪裏,高高濺起的水花兒就會在陽光下閃起一片耀眼的光。 梭兒打出,另一組中就得有一個人出來,赤著腳丫子從打梭兒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跑去把梭兒撿回來。跑和撿都不難,關鍵是你跑的同時要大聲地喊:“梭……兒……”並且不准斷聲,要一直“兒……”到把梭兒取回來為止,假如一方把梭兒打得非常遠,取梭的人又喊又跑弄得聲嘶力竭實在沒氣力,喊“兒”斷了聲,就得就地停住,等打梭者過去趴他背上,讓他背回來。一人打一輪,打梭者要是打了挑棍後沒打著梭兒就算“死”了,讓第二個人打。打著了梭兒並讓取梭兒者喊斷了氣,還可以接著打。 幾十年後的一年夏天回家,想起兒時打梭兒的事,就問侄兒們玩不玩這種遊戲,他們都搖頭,說聽都沒聽人說過。實際上,就是他們想玩那遊戲,也沒個寬展地兒了。70年代末農業學大寨,當時的公社領導們猜測那片濕地下藏有豐富的水源,要挖坑蓄水灌溉田地,於是,民兵們上去搞“會戰”,幾十米見方的大坑挖下去有十幾米深,下麵露出比牛大的石頭來,那水卻不知去了何方。水沒蓄成,但一塊濕地就這樣消失了。後來那大坑因跌死了人又被填了。現在的那地方坑坑窪窪,如同害了瘡癬,泛出的堿刺眼地白在上面,似蓋了一層冬日薄雪。 然而,好多時候,我還會夢見那片綠草地,那悠長而吃力的喊梭聲和我們的歡叫聲也常常如歌般迴響在我的腦子深處。 ● 此文來自:http://js2006.blog.qhnews.com/article/103476.shtml ………………………………………………………………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