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05 00:01:33瀏覽1421|回應0|推薦25 | |
106年大學指考國文科試題,具有以下特色: 【圖表數據 分析研判】 單選題第9題,以表格與數據呈現出《論語》、《孟子》中關於「吾」、「爾」、「子」等人稱稱謂不同的使用情境,考生必須根據選項中的數據研判正確的訊息,這是希望學生跨越純粹文字的閱讀素養,更要能夠理解、分析並整合資訊。 【結合跨領域 題目靈活】 延續106學測「跨領域」趨勢,指考「跨領域素養」題型更加明確,選材橫跨環保、政治、文學等議題。第1題齊柏林紀錄片、第2題余光中作品〈誰能叫世界停止三秒〉、第4題劉克襄的〈誰殺了大貓的守護神〉,古典文學《紅樓夢》、《西遊記》,甚至古龍武俠小說《浣花洗劍錄》也都入題;尤以14、15題題組改寫自呂叔湘的《文言虛字》,評量學生對於文言虛字「其」字的意義、語氣及用法,題目的設計較以往更為靈活。 【素材多元豐富 重閱讀理解】 綜觀選擇題,課外素材涵括了台灣古典文學、古典散文、古典小說、古典詩歌、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以及對聯;題目深具文學性,與學測生活化試題明顯區隔;此外,文言文不僅篇幅較長,內容亦較深,因此閱讀較費時,思考亦較久,整體難易度比去年稍難,足見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 106年大學指考國文非選擇題簡析: 【觀點闡述】 有鑑於107年學測「國寫」題目歸納為「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今年非選擇題第一題【觀點闡述】「參考框線內的甲、乙、丙三則材料,發表你對『國際人才流動』的看法。」便是要先分析,然後評鑑,最後提出自己對於「人才外流與流入」的觀點並加以闡述,很明顯的已經出現「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的影子。 題型屬條列式,尤其甲材料出自課本核心選文〈諫逐客書〉,未完全脫離課本,與四月試測題型類似(甲材料出自核心選文〈馮諼客孟嘗君〉),除了希望學生能「活讀」核心選文,似乎也預示著107年國寫「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的出題方向與形式。 【作文題目】 生命中,我們會經由各種方式與人相遇,也往往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真實性情、發展優勢、人際角色……,從而思考自己的可能或不能。你在人際互動中如何找到自己?對於所找到的自己,你有什麼期待? 請以「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 文章切忌流於空泛的論述,宜具體說明人際互動,找到自己進而期待具體改變自己。考生可以從生活、活動或社團中任選人際互動,發掘自己的優勢,肯定自己,進而培養此優勢;或發現自己的弱點,突破自我,進而朝正向努力。無論是肯定自己或突破自我,正是希望能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思考自己的能或不能,進而找到自己並對自己有進一步具體的期待。 【106年大學指考國文非選擇題試寫】 樹林颯颯而響,一片片的樹葉看似相同;河水涓涓而流,一滴滴的水珠看似相近。然而在茫茫人海當中,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如何分辨自己與這片汪洋的不同?與人互動,或許就是最單純、最簡單的方法。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常能使人能夠發現「自己」。有時看到別人的善舉、聽到他人的稱揚,就能夠在心中亮起一面明鏡;有時看到別人的惡行、聽到他人的謾罵,也得以在心中蒙上一層黑霧。無論是明鏡,抑或是黑霧,都可以讓人察覺到自己的內在、發現自己有甚麼缺憾或優勢、找到真正的那個自己。 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藉由別人的眼睛,去看、去發現自己的優缺點,並加以改進。美國社會學家庫里曾經提出「鏡中自我」的理論,正是這個道理;就像看著對方瞳眸裡映照著的自己一樣,我們得以思考自己的能與不能。 而在他人的瞳眸中,我所找到的自己,正是「內向」。內向一直都是最貼切於我的形容詞,不習慣在人群中發言,更不習慣在眾人的目光前表述自己的想法;我常常隱身於人群中,默默的聆聽,默默的前行。別人提出的意見、要求,我也總是接受、同意,儘管經常帶給自己麻煩,我卻不懂得如何反對、拒絕。 正因如此,我期望自己能夠改變。我期望自己能夠提起勇氣,在人群中自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我期望自己能夠掏出膽量,在眾人的目光前輕鬆地侃侃而談。在他人有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他人有所期待的時候不再退卻。內向,正是我所找到的自己,也正是我所期待,能夠改變的自己。 因此在團體中,主動承擔幹部的責任,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磨練自己對外溝通的能力;在舞台上,勇敢地發起演講,在高談闊論中,可以鍛鍊自己承受目光的技巧。就像醜小鴨一般,儘管從小就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也能夠在一番努力過後,蛻變成那曼妙的天鵝。 樹葉經過摩擦,才能查覺到自己的特出;水滴經過碰撞,才能發現到自己的不同;而我們,在經過人際的互動、相處後,才能夠真正的認識自己。人際溝通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深入自己的內心,打開堅固頑強的鐵門,挖掘出門後的真相。自如地運用這把鑰匙,我們才能夠在這條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尋找到自己,並且改進、強化,活出一個最漂亮的人生。 (學生 黃聖翔 試寫)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