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30 10:17:44瀏覽2778|回應2|推薦14 | |
這是一篇大陸《錢塘晚報》本來要發刊的文章。不過中共「中宣部」嚴格下達禁令,使許多媒體的報導都被「和諧」了,《錢塘晚報》的報導也不例外。中共對新聞收緊了壓力,迫使目前大陸諸多主要媒體開始淡化「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的報導。不過,真相的追求還是在,微博上大陸網友與大陸體制內的媒體工作者,還是盡力的發揮自己的力量,「希望追求一些改變」。 昨天是事故的頭七,雖然中共嚴格下達禁令,不過大陸許多主要報章媒體,頭版還是以大篇幅刊登悼念消息,卓然成觀,稱「七日祭」。其中以《南方都市報》的專題最得我心,並得網路上多方轉載(如圖,轉自南方都市報)。真相是無法掩蓋的,如果中共繼續和諧事件,只會讓社會矛盾激化,而我也期待大陸民間的力量,能夠一點一滴匯聚而成強大的激流,沖垮堤防。 話說得太多了,來看這篇《錢塘晚報》被和諧的文章:「停下一秒鐘」。 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那39個逝去的生命身上的時候,我開始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為何京珠公路上那41個生命,沒有能夠獲得如此多的目光?在這些逝者裡面,一定也有同樣的故事,以為他們同樣也是急切想要歸家的人,但是,我們為何不關心? 一個朋友這樣評論我所在的行業:「媒體對何等災難事件花精力這樣報導 是有選擇的:適用於那些已引起公眾高度關注、有所『昇華』的事件。所以京珠高速上慘死的遇難者很可能將只停留在41這個死亡人數上。」 我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但是如果想深一層,當我們在批評政府,每當有事故發生地時候,總是用數字來決定,對於事故的重視程度,但是如果歸還到本質,我們這些媒體人進行選擇的標準,和我們所批評的政府所採用的標準到底有沒有不同? 我們有自己的理由:新聞太多,我們顧不過來了;政府同樣也有理由:事故太多,總不能夠每一次事故都花費同樣的精力。如果前者的理由能夠得到理解,那後者就會覺得委屈,自己又錯在了哪裡? 這些年,看著自己,慢慢對礦難變得麻木,我開始擔心,不需要多少年,鐵路事故如果成為常態,是不是也就變得新聞價值越來越低?我開始反問自己,當自己批評政府,把死亡只是當成數字,而不是生命來看待的時候,當我在工作狀態的時候,又是把死亡看成什麽?當我作為一個記者,在選擇的時候,有沒有進行過計算?而這種計算基於的標準到底是什麽? 很慚愧,我必須承認,在工作的時候,這些在突發事件中逝去的生命,人數的多少,或者是引發的公眾關注度的多少,決定了我對他們的關注程度,我也可以確定的知道,和我一樣的媒體人並不在少數:我們更關心新聞的爆炸力,傳播廣度,當然,我們有一個聽上去很高尚的理由:希望能夠透過報導能夠帶來改變。 作為媒體人,我希望有一天,沒有災難,沒有因為災難造成的死亡。在這個願望還無法實現的現在,除了反思,我想,作為媒體人可以做的,是用耐心和韌性,甚至一種近乎冷血的冷靜,尋找細節,嘗試還原現場,慢慢接近真相。 「記憶不會因為沒有聲音,沒有畫面,沒有文字而消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