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8 20:54:57瀏覽1545|回應6|推薦33 | |
最近,教育部吳清基部長指出,十二年國教將於民國一百零三年上路,而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基測存在的目的就不存,可以廢除。明星高中或者特色學校,仍可舉辦區域性的考試,不過比例不能超過三成。 廢除基測就相當於學生適性發展、脫離考試領導教學的桎梏嗎?在下以為未必。心態不改,制度面再怎麼修改,還是很難畢其功於一役。 《聯合晚報》曾有篇特稿。前文先指出,「如何兼顧明星學校為國家培育資優人才的需求,同時又要減輕升學壓力,將是教育部要面對的挑戰」;又說「只要『非明星學校不讀』的觀念還根深柢固,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國中生會在家長或自我期許下,還是要力拚明星高中」。我覺得這是很明顯的矛盾。如果「明星學校」是為了「幫國家培育資優人才」,那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國家認定為「資優人才」而被培育,自然想要一窩蜂的擠「明星學校」啊。 問題是,「幫國家培育資優人才」是哪方面的資優?要的是國文?數學?理化?社會?那,修腳踏車、拍照攝影、器物發明……這些算不算是「資優人才」呢?目前社會似乎還是有從宋代流傳下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假若是這樣,那根本是要將每個人的價值趨同,而忽視了二十一世紀越發多元的觀念。 每一個人的能力、每一個人的興趣,不相同。不應該要求兔子會游泳,也不該苛求老鷹會打洞。如果能夠在習得「基本學力」之後,放大家去追求自己的天空,會不會比較好呢?而不是錙銖必較今天的考試成績如何,明天數學又要考試了!人人學的都一樣,卻忽視每個人的程度差異,不過是額外造就出挫折感罷了。 我的個性比較要強,以前我認為,想要讀書的孩子,到哪間學校都會讀書,不必強求非明星學校不可。這也是我兩年前不讀雄中而跑到前鎮高中的原因之一。記得教育部之前也作過調查,就近入學的孩子,最終學測的表現並不比特地跑到明星學校的孩子差。所以當時我的立場,是追求高中均質化,使每間學校都成為明星學校,這樣一來升學壓力就不攻自破了。然而,我當時的想法還是有點問題。首先,如果不追求「明星高中」,就一定是在社區高中內追求「明星班級」,只是大與小的差別而已。再來,當時我的想法還是有很大的盲點。當高中都均質化之後,每間學校的特色就都消失,教育出來的學生也都大同小異了。這似乎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如果能夠使學校本身適性開展,並且去除社會上對技職體系教育的偏見,也許比較有助於紓解考試壓力。 只要拚功課,就會有考試;只要有考試,就會有壓力。若「明星學校」真是為「國家培育資優人才」,那三成甚至更多的學生,還是會埋在補習、課後輔導、考試領導教學的死胡同裡。如果觀念不多元開放,還是要求學生努力讀書,那學生的壓力又怎麼會減輕呢? 只是,除十二年國教之議外,現行的九年國教,特別是國中教育部分,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強行開立的第九節課、輔導課挪去上正科、消失的藝能科目,教學正常化的基本問題並沒有解決。再來,許多國中教育出來的學生,即使畢業,還是沒有國中程度。 目前的教育,仍有很大不足。或許我的這番看法仍有不足,不過聊為引喤,希望引起更多討論。希望臺灣的孩子,能夠亮麗的揮灑出自己的天空。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