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7 21:59:36瀏覽3657|回應3|推薦38 | |
各位一直關注本部落格的讀者,非常感謝大家。自三月二十一日以來,本部落格每隔兩天,都會推出《服貿爭議》的相關文章;今天,雖然也是與服貿爭議有關,不過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與服貿有關,也與服貿無關,從「沉默螺旋」與「言論自由」的角度,觀察當今的社會現象。承蒙《聯合報》編輯不棄,刪修過的稿子於今日(三月二十七日)刊出《聯合報》民意論壇版,標題由編輯下為《民主脆弱 容不下異見》。稿件雖被刪修,不過原意並沒有被刪去,顯得更為精簡有力。我想,在這裡,就呈現這篇文章尚未被刪修前的完整版給各位讀者吧。 這次兩岸服貿的爭議事件,讓我發現,中華民國的民主還很脆弱。 民主脆弱的原因,並不是指政府強勢驅離抗爭學生。實際上,攻佔在禁制區內而無法一日停止運作的最高行政機關,「遭到驅離」這個結果應該是可預見的。驅離的程度雖然可以討論,但我認為還沒有超出範圍。 我認為民主脆弱的原因,是一種氛圍。許多人沒有辦法面對不同的意見,沒有辦法接受「你的想法跟我不一樣,但你的意見可能也沒錯」。有些人總是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如果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就大聲叫罵、恐嚇、「人肉搜索」,似乎自己非常有正義感、非常熱血救國、一肩扛下了守護台灣民主的重任。殊不知,這種行為實際上正彰顯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脆弱。 有些人很喜歡鼓吹台獨的鄭南榕,並常引他說的一句話「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作為主張。確實,當時鼓吹台獨是禁忌,因此要爭取言論自由;不過,現在「台獨」已可大方討論,但是在這次的抗爭事件中,某些特定主張卻常常會被淹沒,許多人害怕與人產生衝突,索性針對這件議題沉默不表態,造成政治學上說的「沉默螺旋」。這群沉默者不一定是少數,但是在多數言論猖狂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隱忍;甚至,根據報導,現在還產生了一個「刪除好友」的潮流,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意見不同的就不要再當朋友了,只想看到跟自己立場一致的文章。請問:這種心態,代表的是一個尊重言論自由的社會呢?還是支持壓迫言論的社會?如果只准表達自己喜歡的意見、播出相同立場的報導,不准別人表達自己不喜歡的意見、播出不利自己的報導,或者將反對者的意見一律說成是「黨工」、「中國大陸人」,這樣的社會還能說自己是一個言論充分自由、民主充分保障的社會嗎? 有人認為攻佔立法院跟行政院是一種公民不服從、是一種抗議程序不正義、彰顯民意的行為;也有人認為攻佔最高民意與行政機關,使「每個利益團體因著自己的利益,攻佔五院,要脅法案通過」成為可能,再加上全體民意不能由部分民眾決定,這反而違反程序正義。我想,真正的民主便是在多種不同意見在言論市場的交互激盪下得以運作;所謂「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的奠基點,應該是尊重他人的言論自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生命經驗不相同、所知所學亦不同,因此一個社會內出現不同意見,應該是完全正常、甚至值得鼓勵的。正是這些不同意見的激盪,使得國家社會發展能夠向上提升,不至於向下沉淪。當我們能夠容忍不同主張、試著審視對方的意見,找出雙方各自的長處,共同磨合與包容,才使對話成為可能。無論哪一方,如果硬要逼別人接受自己的前提,認為那就是「民意」,其實就根本不是在對話,而只是一種單方面居高臨下的傲慢。 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一個充分言論自由的社會,應該要具有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與我相同的主張不一定對,正如同與我相異的主張不一定錯。我們的民主自由能否繼續向上發展?就看這一堂民主課,我們究竟能學到些甚麼。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