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怒!山村沒有讀書聲!『教部:裁撤小校增進學童文化刺激與同儕互動』
2006/08/28 21:02:37瀏覽460|回應2|推薦3

(我們的山村將不會再有讀書聲了!)

坐在冷氣房裡面擬定政策的教育部豬頭官員不僅如是說,自部長以降的豬頭們也說,要小學校教師少,各科缺乏各領域專門教師,小學校的孩子得到的教育品質會比較差;學校小導致投資浪費、資源分配不平均。

針對第一項「增進學童文化刺激與同儕互動」,遠見雜誌訪問了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所長洪蘭(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的夫人)。她說,她並沒有看到小班學生就沒有競爭力,反而小班學生很團結,老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輔導,有好的童年回憶。現在憂鬱症多,就是因為沒有好的童年回憶,只有讀書考試,不過是個機器。

洪蘭接受《遠見》專訪時提出,孩子在國小成長階段,安全感最重要。如果一直被轉班、推來推去,容易覺得被孤立、被歧視,這種創傷與烙印是一輩子的。受虐兒很多是被忽視、冷落,這是一種被動的傷害,比肉體的傷害還嚴重。

她說,全國各地沒有哪個學校可以廢,因為小孩每天睜開眼,就要去上課,要看到熟悉的老師、同學的地方。就算只剩一個學生,一個學生也是人。

她強調,教育部應該做的是將資源帶到偏遠地區,而不是把孩子叫下來讀書,畢竟那是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應該讓孩子待在那裡,去設想他們的環境,把資源運上山,把錢用在刀口上。現在有網路、電視,加上城鄉交流,就可以增加文化刺激。

洪蘭教授批評得非常好。更何況,說這些話的官員,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騙人」的吧!悲哀。

至於教育部長肚先生說,學生到大的學校才有專門領域教師專精教學的好處這一點上也是謬論。沒錯,大學校老師多,各科有專門教師,但是,小學的教育沒有難到「大學畢業」或者「研究所畢業」的老師們「不會」的。即使是音樂、美術、體育,在小學中也沒有人要求老師要「專精」,油畫、水彩、國畫都只是美術的一些項目,小學生需要的是接觸和學習,更何況難道我們不能讓老師們都有基本的美術訓練?或者音樂的基本訓練?老師不一定要會彈鋼琴才能交音樂吧?美學教育、音樂教育的重點在哪裡呢?這才是值得「肚」部長反思的吧?老師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品德教育,在基本教學之外,把學生的品德教好,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畫畫、唱歌、打球,這就是最好的美術、音樂、體育教育了。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快樂地到學校和同儕相處,德智體群美!很難,但沒有那麼難。只要老師們,真心地以一個大哥哥、大姊姊、叔叔伯伯阿姨、爸爸媽媽的心態,來和孩子相處,這才是最重要的。重視每一個孩子,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來相處、教導,這就是教育。

至於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只要教育部、教育局不要一天到晚搞些無聊的統計、一大堆莫名其面的業務和公文、雪片般飛來的各項指示,學校老師們除了好好教學之外,哪會有那麼多「業務」?還不都是教育部的大官兒們弄出來的?除了正常教育之外,又有兩性教育、人權教育、法律教育、非核家園 …… 一大堆,三不五時要上報報表、資料,老師們都疲於奔命了,還教什麼書?要小學校也這樣搞,真的是「資源不足」。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發達,一些比較特別的課程,若真的有需要,學生可以在學校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課程當作輔助,減少一部份老師的負擔。

教育,本來就很難了,但是我們的教育部豬頭們讓教育變得更難!

「山村猶有讀書聲」( Etre et avoir )( To be and to have )這部電影,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這一部法國記錄片,描述一位中年的男老師(看起來只是一個怪叔叔)的故事。一個單身的伯伯一個人負責一間不分年級的學校,教導著一群天真無邪的農村小朋友們。

喬治老師是這個山村裡唯一的老師,在連政府的教育單位好像都快忘了他似的今天,他已經默默在這裡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喬治老師是農夫之子,他的父親原是西班牙人,年輕時便移民到法國來,認識了他的母親後在此結婚定居。他父親聽到自己的兒子喜歡當老師,高興得不得了,窮盡一生之力省吃儉用、甚至變賣土地就是要讓兒子讀書。然而當喬治老師來到這個小山村教書的那一年,他的父親便過世了。自此喬治老師也同樣將他一生的心力奉獻在學生身上,終身未娶的他連和仍在世的母親都聚少離多。

喬治老師從小就立志當老師,這是他最喜歡的工作,教書生涯讓他感到快樂無比,即使現在快退休了,他都還是樂此不疲。喬治老師和這個山村裡的家長們都是熟識多年的老朋友,他看著他們長大、結婚、生子,然後他再教導他們的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像是他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父親來自西班牙,而這個小學校的家長則有的來自義大利、瑞士,甚至遙遠的日本。他們一起居住在這個法國山村裡,卻有如一家人般的自在。而小朋友們會吵架、他們會反抗老師指揮、他們會有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他們也偶而會不想上學,但是這些問題都在老師和家長、學生之間用耐心和愛心來找出解決方法。

我們不只看到大小孩子一起上課,我們更看到他們遊戲、打鬧,從中學習相處之道,從中學習到品德、禮儀。

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受到極大的震撼,對於所謂的「教育」有了很不同的想法。教育,原來就是這麼的生活化,偉大的老師形象與我們幻想的其實完全不需要一樣。一個好老師的付出,不必需要到處宣揚。一個好的教育政策,只是讓孩子們能夠不需要千里迢迢上學、能夠按照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不需要考試來折磨、人格的養成根本不需要在基本教育之上加進去各種不太相干的「 XX 教育」。

教育部的豬頭官員們,請你們看一看這部「山村猶有讀書聲」。請你們到山地鄉、到離島走一趟,走出你們的冷氣房,看看我們的孩子和家長,怎麼樣辛苦地謀生、求學。你們還會要孩子住校,否則每天要步行幾小時、搭船去上學嗎?換成是你們的小孩,你們忍心嗎?

對了,阿扁你可不需要用搞「無米樂」這套要大家陪你看,那種方式只會有反效果!

豬頭們,記得要看一下啊!

*******************************************************************

以下是相關的新聞報導:

「教部:裁撤小校增進學童文化刺激與同儕互動」

更新日期 :2006/08/28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八日電)遠見雜誌公佈一份調查指出,過去六年來,全台已廢、併掉一百多所小學,裁撤偏遠小學讓弱勢學生更難翻身;教育部今天回應說,裁撤小校有利資源整合,透過住宿及交通補助,給偏遠地區學童文化刺激,也能增加同儕間交流互動。

根據統計,九十四學年度,全台一百人以下的小學共有五百六十六所,這些學校的學生人數共有三萬六千三百七十七人,而監察院在二00四年建議教育部積極裁併一百人以下小學。

遠見雜誌九月號報導,小校被裁撤後,部份家住偏遠地區的學童,必須搭船或翻山越嶺,才能抵達學校就讀,除了降低學生學習意願,而廢校後校園閒置,社區被拔根,台灣的角落文化也將消失,鄉村則逐漸沒落,偏遠地區孩童若想靠教育翻身,將更加困難,因此遠見雜誌與伊甸基金會發起公益創投機制,成立偏遠地區小學創投基金,目標是新台幣一千萬元。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今天表示,裁撤小校的目的不是從節省支出為出發點,而是基於同儕互動與文化刺激的考量,由政府補助住宿與交通,讓偏遠地區學童轉到其他學校就讀,這樣才有利學童學習,也有利學生進行團體人際互動。

提到不宜進行整併的特殊學校,吳財順表示,包括該鄉鎮只有一所學校、原住民地區學校、到鄰近學校交通有重大顧慮(如經過土石流危險區域)等,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項指標,學校就不宜進行整合。

對外界質疑部分學校整併不當,造成學童就學意願低落,吳財順表示,將會同地方教育局深入了解。 950828

**************************************************************

裁掉小校 弱勢兒翻身更難

2006.08.28   中國時報

編者按:為了節省教育支出,過去六年來,全台灣已經廢併掉一百多所小學。今年九月一開學,五六六所百人以下小學、共三六三七七個小孩,面臨學校不見了的危機 … 。教育專家洪蘭曾說:「廢掉一所小學,未來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廢校後,偏遠學生受教權,誰來關注?九月號《遠見》推出「小學生大未來 ─ 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關懷系列,並連同伊甸基金會,發起台灣第一個公益創投方案,希望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尋找偏遠小校成功活化的新典範。本報同步摘要《遠見》的相關報導。

二 ○○ 四年,監察院建議教育部以裁併方式節省五十一億人事費後,教育部委託台中師範大學副教授侯世昌進行「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之研究」,針對五三五所百人小校的校長、老師與家長發出問卷,詢問當地交通狀況與對裁併校的意向。

七成四受訪對象不同意裁併校,但研究仍提出「國民小學的最適經營規模為學生數百人以上」、「小型學校的評估與整合確有需要」、「整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不斷地柔性溝通與縣市長的決心」等結論。

從頭到尾讀完這份報告,陽明大學神經科研究所教授洪蘭直喊:「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 …… 。廢校政策完全是一群坐在冷氣房中想出來的政策,沒有!完全沒有理論基礎!」

「鄉村、偏遠地區收納了很多失業、貧窮的世代複製,這些人可能是都市競爭的挫敗者,也可能是走不了的人,把這些人放棄了,公平、正義嗎?」師大教授陳麗珠不禁反問。

案例一/澎湖大倉島

搏海上學,誰為阿雄擺渡?

早上七點不到,靜謐的澎湖大倉島港邊,兩個小朋友迎著鹹鹹海風、頂著大太陽,等著搭交通船上學,今天是他們的暑假返校日。

睡眼惺忪的陳建雄和不喜歡笑的蔡佩伶即將升上二年級,他們是全澎湖縣「唯二」得搭船上學的國小學童。廿分鐘的船程,伴著隆隆的馬達聲與嗆鼻的柴油味,他們抵達馬公市西北角後窟潭重光碼頭。

在這裡,熟悉的計程車阿姨已經在等他們了。約莫十分鐘車程,他們就在全澎湖最大,有一千多名學生的中興國小下車,跑著進教室。

過去一年,不論晴雨冬夏,阿雄與蔡佩伶都得渡海上學,再由固定的計程車司機接送到校;放學時沒交通船可搭,則由家長們輪流開漁船接回大倉島。

未來五年,他們仍必須習慣這搏浪通勤時光。因為,大倉島上唯一的大倉國小已在二 ○○ 五年廢校了。

澎湖縣的大倉島因被包於內海,是個有「珍珠島」美麗封號的小漁村,目前只剩廿戶、八十幾位居民。一九九六年以後,村子裡的漁夫娶進印尼、越南與大陸新娘,陸續誕生了八名「新台灣之子」,所以又被稱「新台灣之子島」。

去年七月,大倉國小畢業了五名學生後,就剩下三、四年級各一名學生,及陳建雄與蔡佩伶兩位新生,因而廢校。大倉還有六個學齡前的孩子,如果他們在馬公市沒房產可移居,未來路實在難防巨浪。

問阿雄喜不喜歡去上學?他搖搖頭,再問他想不想念大倉國小,他睜大眼點點頭。那想不想媽媽呢?阿雄沒回答,轉身騎上腳踏車,大喊:「你要去看學校嗎?不然你載我,我們去學校尋寶!」

操場開滿天人菊的大倉國小廢校後,成了島上九個新台灣之子的探險樂園。大倉還有六個學齡前的孩子,如果他們在馬公市沒房產可移居、也沒親戚家可借住,渡海上學的路途,沒有健全的家庭支撐,他們一個個都可能變成阿雄的翻版。

案例二/台南澄山村

阿龐要多走七公里崎嶇山道

九月升上六年級的龐忠勝 ─ 阿龐,和爸媽、妹妹智貞一家四口,原本住在台南永康市經營早餐店。兩年前,生意失敗,一家人搬回爸爸位於左鎮鄉澄山村的故鄉。這裡的光榮國小澄山分校是龐爸爸的母校,回鄉定居,阿龐和妹妹可以就近上學。

但是,阿龐和妹妹才遷回念了兩年書,澄山分校就因為湊不足四十名學生,無法達到台南縣政府的免裁併校門檻,已經在今年七月卅一日走入歷史。

開學後,他們上學的路線不同了。要先走路到定點集合,再搭交通車到七公里遠的山下光榮國小念書。雖然交通車由縣政府補助到兩人畢業為止,但是阿龐和妹妹崎嶇的上學路,是龐家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

澄山村海拔不過二百多公尺,並非高山部落,卻屬荒僻深長的丘陵林地。農路沿線的叉路,多到讓人即使是大白天,也會東繞西繞記不住路。

夜裡,不僅沒幾支路燈,路旁也都是隱蔽性極高的雜樹林與藤蔓,警方還曾多次在此破獲有外來歹徒隱匿於此,種植大麻。

今年四十三歲的龐爸爸發愁地說,原本以為搬回澄山村,孩子就近念澄山分校,放學還可以幫忙餵豬;現在搭交通車,只怕到家都很晚了。

澄山村路況極差,豪雨沖毀的路面,縣政府也總是稍做修補、僅堪通行而已。如果孩子沒趕上校車,就得騎著腳踏車到七公里遠的光榮國小,但在澄山村上坡、下坡路不斷的崎嶇山路上,「腳踏車只能騎一半、牽一半!」村長穆宏男強調孩子日後上學的不便。

看到急著回家養豬的阿龐,帶著妹妹在崎嶇山路漸行漸遠的背影,穆宏男不禁要問:「悽慘喔!小孩子念書如果不安然順適,以後是要怎麼有出脫(出人頭地)?」

而阿龐,還只是澄山村幾十個孩子中的一個而已。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bird&aid=421391

 回應文章

superbir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語說:別人的小孩死不完!
2006/08/30 20:53
肚子部長的兒子在「英國」念書呢!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好文
2006/08/30 02:03

好文章

用力推薦

那些豬頭官員真是害人不淺

而且都是害到別人家的小孩

真是可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