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有所感
2007/09/29 22:48:58瀏覽412|回應0|推薦6
        本來,讀完「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w」,還有個《讀後之三》,可因為也是忙碌,也是疏懶,所以,便擱在心上,暫且不管。不過,近日看見新聞裡老出現一個大陸女子楊麗娟「全職追星」的報導,再加上生活偶遇的感慨,這會兒倒是不吐不快了。

         在「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w」這本小說裡,其實有一段令我印象最為深刻。話說身為低階助理的女主角安德莉亞,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替高高在上的女老闆過濾信件。她為這個工作深感痛苦,因為,僅管那些來信者知道時尚界的女王不可能事必躬親,他們仍然虔誠的朝拜,令她感到悲哀與荒唐。 

        在那些米蘭達根本無緣一見的眾多信件中,有一位對米蘭達崇拜不已、卻對自己身材十足自卑、對模特兒心生響往的女孩--安妮塔.阿瓦爾玆。或許是因為她「寫的太真誠懇切又太可悲」,使得女主角對她的「字字血淚」印象深刻,並深受衝擊。即便信上充斥著刺鼻的廉價香水味道,但「讓我心痛的不是這味道」,而是:「外面還有多少個像安妮塔這樣的年輕女孩,以Runway上的標準在衡量自己?有多少女孩會無條件的愛那個夢想的幕後操作者?她們根本就不知道她們崇拜的那個女人其實寂寞,不快樂又殘忍,一點都不值得理會!」

         安德莉亞覺得:「我好想哭,這些女孩花這麼多精力去想把自己變成那些模特兒,費盡心思討好這女人,她卻只會聳聳肩膀把信丟掉,根本不會在乎寫信的人。」

         這一段,點出了在時尚、流行光環下的各類偶像,如何在「既遙遠崇高又無比貼近的」形塑中,成為無數仰慕者、追逐者的希望、夢想之所寄。時下許多少男少女(抑或迷哥迷姐)明知自己仰慕追逐的是一顆遠在天邊的星星,卻又被那顆星散發出來「親切光芒」迷惑的忘了距離,跌入了自我催眠的漩渦。殊不知,金裝底下,一樣是凡人身軀,一樣的七情六慾,一樣可敬可愛可憐可恨!

         「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w」裡的自卑少女安妮塔.阿瓦爾玆,後來經由辭職後的安德莉亞寄送在職期間所獲之名牌衣物而不可思議的圓夢了。然而,現實間能有多少善心大發的安德莉亞?能有多少幸運的安妮塔.阿瓦爾玆?

         當然,對於那受到擁戴的偶像們來說,「被塑照成偶像」這件事本身,其實也只是賺錢營生的一個手段或工作而已。其中,可不包括把自己一絲不剩的「奉獻」給粉絲們。

         因此,當新聞報導裡出現大陸肅一名苦戀劉德華里13年的30歲女子楊麗娟時,我又再度想起了「穿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w」裡的這一段。據楊麗娟說,她在初二那年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劉德華拉著她的手說話,夢醒後,她便徹底迷上了劉德華。此後至今,她沒談過戀愛、沒工作、沒朋友,「生活的全部就是劉德華」。更離奇的是她那沒工作的母親和依靠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維持生計的父親,居然也傾家蕩產、債台高築的支援女兒之瘋狂行徑,甚至還想過賣腎籌錢,並且最終落得無法為女兒圓夢而跳海自殺。

         沒錯,對於楊姓女子父母親寵溺女兒的行為,我用了「離奇」兩個字,而且,她那父親據說還是個退休的教師,這就更離奇的無以復加了。否則,我們就只能跟著學者專家們說:」沒辦法,這家人全都生病了!要不,怎麼解釋這種連鎖的瘋狂行徑?身為父母者,除了寵愛,沒有教育,正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最好例證。

         而劉德華身為偶像,也許負有社會責任,可我並不願因楊麗娟事件而苛責,因為,不管是偶像或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活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不該寄生在其他人身上,否則豈不失去自我生命的意義?自己,是該為自己負責的。因此,在這個事件中,與其說我要譴責楊姓女子的荒唐、不孝,我更要以同樣為人父母的身份,痛斥楊姓父母的失責(當然,若說這是因為病了的緣故,是誰也不能究責的)。

         而無獨有偶,有一天,我在一家生活百貨目睹的一幕,也同樣令人為之氣結。

         那日,逛呀逛的,忽然聽聞一個小小孩尖聲哭叫的聲音,真可以「哀號」來形容,而且還持續好一陣子。我直覺認為是某個無助的媽媽管不住賴皮又任性的孩子。於是,我邊逛邊找,心裡想的是看個究竟,或者也可以幫忙逗逗小孩,要他別為難媽咪。

        走了一圈,我終於看見了一個光著腳丫的小男童,約莫四、五歲。他仍以那又高又尖的聲音、像哭又像喊叫似的跟在一個女子身後……那應該是當母親的人吧,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無動於衷」,「悠閒的」逛著……我頓時傻眼!

         我知道,這年紀的孩子是頑皮,甚且不可理諭的,可我絕不認為這樣的年紀是不可教育的。也許,這年輕的母親確有必須購物的需要,可她真能無視於孩子在公共場所尖聲哭叫的情形,而不採取任何對策嗎?在同一個空間裡,我在乎的不是購物的情緒被干擾,而是悲嘆為人母者,竟完全縱容孩子的無知,放棄了教育的機會。

         身為教育工作者,看過太多生而不養、養而不育的父母,以致於他們的孩子來到學校,總教人為之感到心痛。

        沒有教育,孩子們失去了愛人、愛已的能力,也經常因此失去了幸福的機會。

        唉......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nyvicky&aid=126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