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瓣一果‧經前汎論 ( 上 ) ~ 孔雀舞 ●
2010/01/28 01:21:39瀏覽1039|回應0|推薦2

經前汎論 ( 上 )


「道」本理性也 根繫於天 體備於體 其體因常而不變 故為宇宙大成之因素 和 萬物生生之主脈 「德」者本性也 體居於內 而施於外 其用因變而有常 故為萬事交流之準軌 和 人生行為之定則 道本向內之返觀 德為向外之發展 如能正視並實行這個道理 則靜可繼天立極 動可代天宣化 此乃人類原來之本態 只要能覺知「真法」與「妄法」並能誠意不欺的接受 和 常行不殆的精進時 這個光明正大的天堂路即可人人獲得

世人的迷觀太重 致原則多不易成為事實 更因氣稟之所拘 和 物慾之所蔽 加上潮流環境之薰染 和 時代勢力之迫制 由漸而深 遂不能自持 漸漸與真理背道而馳。這個轉變導致「道心」之泯滅由是而成 而「人心」之危亦由是而生

天地有其常道與常德 所以週行不殆以至天長地久。 萬物亦然 亦各有其常道與常德 所以才成之有序而生生不息 故天地之道德如果失位 便要氣運失常 陰陽混沌。 萬物之道德如若脫節 便要戕賊生機 失常亂序 天地如是 萬物亦如是 何況乎人類 豈能離此常規? 所以中庸言:「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道與德 並非學來之識 無須待求於外 本屬人人之固有 道是自性之體 德是自性之用 道是本來面目 德是當然行為 假若我們能率自性之自然而用事 就不必再加什麼勉勵之美名詞 「自性」即是道德之定律 任何人也不能逃避的

「道心」俗稱良心 是以人人都自有良心 這「良心」就是道德 天理良心即是道德之成案 此亦是任何人也不能推翻的 「道德」二字研究起來 必當依老子所定之道德經作基準 對證於儒家便是「仁義」二字 在佛教而言便是「菩提心」

所謂「求道」實際上 就是修復每個人失去之原來部份 求師指迷 也不過是找回自己之本來水準罷了 只是在現今道德水準普遍日益低落的現況中 如果有人能保持立場不同流合污 自然顯得出奇 故知人心不古之頹敗與不及

「修道」之用意乃是修復自己本來的面目 「立德」便是使人人皆修復自己之本來面目 此二者 在儒家稱為「己達達人」 在佛言作「自覺覺他」絕不可單執其一 這便是歸根復命、返本還原之極則也 故欲修道、立德者 必當以求道為先決條

解大學:求道‧就是求「明德」之所在 修道‧即是「明明德」 立德‧即是「新民」 解中庸:求道‧即是求天命之謂性 之「性」處 修道‧乃是「率性之謂道」 立德‧則是「修道之謂教」 釋金剛經:求道‧即是求知「如是」處 修道‧便是「應如是住」之住心方法 立德‧則是「應如是降伏其心」之無住妙行

這便是人類自性迷失後 五教聖人所共指之返原覺路。自生民以來 未迷之前是一個時期;已迷之後又是另一個時期 前時期本是道法自然之時期 故不需 言「求」、論「修」、講「立」 而道德自圓 後時期則是道法泯亡之時代 如不依五教之真旨去進修 則自性沉溺於苦海之中 更無望於自拔

「道德」這個名詞甚為普通 相較於「仁義」「菩提」實易醒目 所以本書特注重這二個字 「菩提」是「覺」、是「道」。「菩提心」便是「覺心」、「道心」。
如此看來「菩提心」即是「道體」亦即「自性」或「良心」此「心」因生佛平等 人人皆具 故云「正等」。又因清淨寂照 人人皆同 故云「正覺」。道→即菩提心 德→即「發」菩提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372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