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瓣一果 ( 附表三 ) 隨遇而安 隨處安 ●
2010/01/20 19:00:36瀏覽415|回應0|推薦0

金 剛 經 釋 密‧若然我觀

五瓣一果 ( 下 )

十一、

全經須菩提分別在第 2 分與第 14 分 說出兩次「希有」
第一次是發現 佛之般若真法時的「讚嘆」是...欲「知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次是「感嘆」獨得無上法 深解義趣已實有聆悟 故感此幸運之不易 與 佛慈悲的難得 是...欲「常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和孔子之「智以明仁」和「勇以行仁」是大同小異的


十二、

古藏真經本無界分之別 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點 此說乃出於晉朝‧道安 名曰「三分科」遂成譯經上的通則

1.序分 ~ 就是「法會因由」第 1 分 因尚不是本經 故稱作「序分」此序分又有「通序」和「別序」之別;通序‧又稱為「證信序」、別序‧又稱為「發起序」
2.正宗分 ~ 是由第 2 分 至 第 31 分 是本經的主體
3.是流通後世之總結分 亦即第 32 分 是分舉本經的利益 勸化流通

以上 雖是既定之分別 如視「序、正宗、流通」之含意 當然「序分」和」「流通分」是無甚緊要的 ; 而主要之經旨 自然全在「正宗分」之內


十三、


金剛經上有許多「隨說是經」「若是經典所在之處」「於此經中」「當何名此經」...等句 不知者多以為 佛‧當時於祇園會上說法時是手執是卷講述金剛經 豈不知這實是天大的笑話 當時何嘗有此經相之存在? 佛‧都是因機設教、隨緣說法 並沒有任何經典作憑藉 更未著作任何經卷 這都有歷史可考證的

本經的成立 乃於 佛滅後之第一結集時出自阿難之手屬於傳記性質 記述 佛與須菩提在祇園之一段問答情形 本經上所說一切「經」字 皆可作為「徑」字解 亦即 佛‧說達彼岸之路徑 決不可作是文字「經」解

正如同「孔子一車兩馬 週遊列國 明傳四書暗傳道」一樣 實是錯的太甚 殊不知孔子週遊列國時 並無什麼四書 而四書之成立 全是出於孔子弟子之手 孔子豈有明傳四書之道理呢?故這種疑問實是不攻自破的 此四書二字大概是詩書之音誤 因孔子確曾刪詩書、訂禮樂 如能以「明傳詩書」作解時 則在大體上還講得通

凡立志學佛者 必當求其智信 決不可盲目迷信 不通之處必當審問琢磨 方能聆悟本經文字以外之深意處


十四、

佛‧說金剛經 可說是眾經之最高峯 和 般若妙法之真髓 說經之方法 如同畫家在表演手法一般 右手執彩筆打算畫一枝花與果 然而畫此花與果 必當先由旁襯處落筆 旁觀者亦隨同筆尖一步步往座上觀 越觀越妙興趣百生 同一時間 另一手又從下方抹掉
如此「一手出畫、一手抹畫」旁觀者雖應讚許「畫得好」;亦當領略「抹畫之用意」直至最後一筆時 以往所畫過的筆跡 亦隨之被抹掉 僅存之最後一筆花或果 ... 這便是「應作如是觀」


十五、

全經之梗要 在於「金剛」離「般若」→ 不能到彼岸 ;「大道離佛法 道亦終不明」。 然佛法非佛法 只能助長道果之成就「道成則佛法亦當滅盡」如實粒即為無為道果 亦即應作如是觀之「如是」處 而助長此「如是」之一切法門與佛 則即等於穀物之芽幹和枝葉 至果成之時都當毀滅 → ( 如竹筏、如漏斗 = 人「身」借過 ) 否則如再執著芽幹、枝葉 便是「住相、執妄」如再住於相、執於妄 則道果是終不能成就的 ( 由「慧」而解 ← 善哉‧善哉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37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