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瓣一果 ( 附表二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2010/01/20 19:06:19瀏覽581|回應0|推薦0

金 剛 經 釋 密‧若然我觀

五瓣一果 ( 中 )

六、

「儒」以四書為主體 是採體驗的方法直指做人之正道 使必經實踐的過程自然可得大道之成就
「道」以道德經為主體 是持直言的方式 將大道的體用合盤道出 道是真道、德是真德 以獨立不倚之絕對論 高置於世人面前 只許人為之不及 絕不降低道格而將就
「釋」以金剛經為主體 是採體空的方式 先明道體然後隨言隨破「不明佛法者示之以佛法;既明佛法者再泯其佛法」破之最後乃作如是觀、如是行 直到實信不疑、一相不住時 才算正體

三教之立言 道旨雖一 方法卻不同 儒之「實踐法」尚易解 道之「直言法」較難矣 釋之「體空法」則比儒、道更難解、難悟了

七、

解佛經者實比解道解儒者少 其或有之 則不是多用了高深的文理作解 而流成文章藝術化 成為調劑生活的之鑑賞品 導致普通信眾莫能知意而興嘆; 或是 專用梵言術語、集言成句 雖名之曰解經 實際上是在解言的本身還需要另外求解 故不免使學者仍墜於五里霧中 反而感覺愈解愈迷 至於其難解的原因有三:

1. 梵語不易懂 ~ 此經雖是鳩摩羅什所譯 卻是「意譯」而非「字譯」關於重要的字句 仍保留梵字的原音 ( 如 菩提、三摩地、般若 ) 此乃恐怕因文字上的出入 致以訛傳訛而貽過愆 故有關重要之文句只有保留其梵語之正體 以省誣經亂道之嫌

唐‧玄奘大師在其一生之譯經事業上 亦曾有「五不翻譯」主張:秘密故不翻、含多義故不翻、此方所無者故不翻、順於古例故不翻、為生善故不翻

2. 經內多含密言 ~ 表面上平淡無奇 隱約中卻是滋味無窮 若非實有所得者是不易聆悟的 故而再精湛的解經者 也只能和受者作「意會之溝通」爾唯我諾 盡在言外傳達妙旨 卻不能盡露於表面

3. 空理最難解 ~ 全經以無住為體、離相為宗 仍須依個性住處去修無住 這是一個「住而不住、不住而住」之住 ( 或稱 無住 ) 而離相亦非全離 只是「離妄相、而即實相」是一個離而不離之離也 ( 或稱 不離 ) 故這種空而不空的妙理 只有解空第一之須菩提可以聆悟 由是看來 全經的旨端在於「體空」而不是單尚解空 如「解得過空 → 便成斷滅; 解得過實 → 又成執相」如體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妙理時 才是道體 單憑言語文字之解說 若無傳心的工夫 當然不足以大通終通的

既有此三種原因 則經之難解是在所必然 但不能因難解而不解 若不解則大道更不足以明 故濟佛曾說「道本無言、非言不顯」就是說 大道雖然有言即差、出口即非 然而這只是究竟之理想看法 而實際上卻不能全棄言語 故又說「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這表示 道如全離言語便不能顯達 故又須借言以傳道 然言語必定精恰適宜 方算有補 言固言矣 言而不達;解固解矣 越解越迷 則大道更不能明 解者只可「形容、引伸」以補心法之不足 冀能契合佛法


八、

佛 一生都是現身說法並無著作 至於本經之成乃是出於阿難之手記 是敘述 佛與須菩提之一般說法集意

本經本出於大般若經 ( 原名為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為玄奘所譯 ) 為其經六百卷中之第 577 卷 ~ 名曰‧能斷金剛分 古人評論此經 曾謂「辭有盡而理無窮」原經乃梵文 並無分節一氣呵成 後由鳩摩羅什於關要處仍保留原音之外 全經皆意譯成漢語 又經梁武帝之昭明太子 將全經分成 32 分 另外加上分別之題目 以使經旨能方便的表露出來 故此經之‧分名題目 並不是原來固有的

九、

佛 之一世說教雖有「顯與微」;「平等法與無上法」亦各別 然而這只是大概的區別 若依天台宗的教判 又有「五時八教」之說
( p.s. 教判 → 為教相判釋之略稱 為批判、審核 佛一代所說教義之深淺 說法之次第 以考定其分類及組織者 )

「五時」:

1.華嚴時 ~ 釋尊成道後 最初說華嚴經之時 共經二七日 此時 佛按自己所證之法 以萬華莊嚴之原相而說出 然而因理太深奧 致一般眾生如聾如啞而不悟 這是 佛成道以來初次說教

2.阿含時 ~ 成道後 12 年間 在鹿野苑為眾生說阿含經 如「四諦、十二因緣」之類 此乃小乘之根本 亦為 佛‧因機設教上之初步成功

3.方等時 ~ 在說阿含經以後之 8 年 為說「維摩經、金光明最勝王經、楞迦經」等大乘經之時 此時將大小二乘對立作比較觀法 誘導之使棄小乘而向大乘也

4.般若時 ~ 是在方等時以後 22 年間 說諸部般若之時「大般若經‧六百卷」即成於此際 主旨在破大小乘之謬見 以使二乘互融而無差別 這始是佛教正宗 自覺覺他之圓滿說法

5.法華時 ~ 在般若時以後至佛入滅為止 共 8 年間在靈鷲山說「法華經」為道義之最高者 至法華經說完 對未聞法之弟子 又於佛滅前一晝夜 繼說「涅槃經」故是時又稱「法華涅槃時」

以上是 佛‧之五時說教 說金剛經之時期 是第 4 時 → 屬於「般若時」

「八教」:

有依說法教化之形式而分類之「化儀四教」 與 由教義內容而分類之「化法四教」二種

1.化儀四教 ~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2.化法四教 ~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佛‧為適應物機 不得不設種種差別教法 然而 這些差別教法亦顯出佛教中本有 無上‧了義 和 平等‧不了義之不同教法 是以在金剛經中 須菩提所得的‧道和眾比丘所受的‧教 雖然出於同一法會 然而「無上」和「平等」二者的宗義是不同的

十、

金剛經的要諦 全在「如是」二字。以「如是我聞」為開端 繼以善現啟請「如是住降」為駐腳 終則以「如是觀」作結束 如果不明「如是」之體在而欲研究金剛經時 等於寄信不知道地址;汲水不知道水源 結果終不免流為文章化 是徒勞而無補 是以入暗室必有燈 無燈必盲;行路必有表 無表必迷。那麼這「如是」二字 便是全經上之燈表作用 亦為全經的主體

佛以「應作如是觀」作全經之結語 此「如是 = 性」既由天命而來 當然亦必須返回無聲無嗅之「理天」為究竟 ( 無餘涅槃 ) 本經經旨在啟發妙智慧 依而行之才能到彼岸 正是啟發自性之良知、真知 並非由外界所學來 乃不慮而自知是也 這便是無上「正等」之平等觀 而以不爭以效聖人者 這更是以無「我、法」二執 相等於「正覺」之慈悲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3705664